中國電信工作人員和智慧客服機器人現場展示人機互動。客服機器人可以回答顧客提出的各種問題,還能講笑話。經濟日報記者 黃鑫攝
會説話的智慧客服機器人、即攝即傳的無人機、無人駕駛的智慧汽車……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的應用成果在2016年中國國際資訊通信展覽會上一一展現,涵蓋了寬頻中國、三網融合、應急通信、資訊安全、5G、量子通信、智慧製造、虛擬現實等重要領域,充分體現了當下網聚萬物、融合創新的主題。
“資訊技術與各領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引發以綠色、智慧、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突破。”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要進一步加快資訊通信技術在製造業等重點領域的融合創新,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5G技術爭奇鬥艷
今年的通信展上,各種5G技術和應用展示爭奇鬥艷。在愛立信展臺,工作人員為記者演示了全球首個基於真實車輛的自動駕駛與遠端遙控駕駛的完美結合:在自動駕駛模式下,一輛位於2200公里外中山大學校園內的汽車進行了自動尋線和避讓障礙物等。現場的參觀者可以通過兩個螢幕從駕駛員視角和車外視角看到汽車的行進,也可以通過VR眼鏡,體驗現場“駕駛員”眼前的世界。
“這個應用的基礎是愛立信的5G網路切片技術,是未來5G網路的應用場景之一。”愛立信東北亞區副總裁兼研發中心主管柯友松介紹説,未來5G網路投入大規模商用後,遠端遙控駕駛將在工業和公共事業領域擁有豐富的應用前景。比如,在化學品泄漏或駕駛員突發急病等危險場景中,遠端遙控駕駛可以進一步保障人員和車輛的安全;在農林礦業等偏遠操作區,遠端遙控操作還將減少駕駛員往返操作區的時間,給生産效率很大的提升空間。
5G技術已經從概念逐漸走向産品。愛立信屢獲殊榮的5G測試床已經參加並順利完成中國5G技術試驗第一階段,通過了室內室外各種場景的充分驗證;華為集中展示了5G管道技術的最新進展,在5G領域的投入、合作和産業化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已攜手國內外運營商完成了各種相關驗證;中國移動早在前幾屆的通信展上就開始展出5G隱形基站,此次更是推出了“增強型移動寬頻”“大連接物聯網”“低時延高可靠通信”等5G三大典型應用場景。
在5G更優異的頻寬、時延、可靠性等條件下,現在的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將得到更好的應用。隨著5G關鍵技術的測試完成和3GPP標準化的啟動,華為預計5G會在2020年左右開始逐步商用。
智慧應用“遇見未來”
今年通信展上設立了一個“遇見未來”展區,展區裏燈光撲朔,各種智慧應用齊聚,仿佛科幻電影裏的未來世界。
在中國電信展臺,工作人員對著智慧客服機器人問:“去日本打電話多少錢一分鐘?”機器人立刻回答:“撥打中國內地的資費為每分鐘2.99元,撥打當地的資費為每分鐘1.99元……”
在中國聯通展臺,工作人員現場展示了什麼是智慧網聯汽車:當我們駕駛著智慧網聯汽車去旅遊景點,路上各種交通路況實時傳回顯示,同時,汽車自動預定景區門票和景點停車位,並與景區遊覽車銜接時間,推薦景區遊覽線路圖等。
“智慧社會的三個特徵就是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慧。由於有了先進的資訊通信技術,這三大特徵才能實現。在智慧社會,終端是萬物感知的觸角,網路連接萬物,而雲則是萬物智慧的源泉。華為預計,到2025年,所有企業都會用到雲的技術、雲的模式,85%以上企業應用會被部署到雲上。企業都會結合核心業務,探索最適合的雲化解決方案。”華為工程師在通信展上如此總結。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網路空間發展正呈現出萬物互聯、人機互動、空天一體的大勢,要繼續加強通用晶片、基礎軟體、自主作業系統等基礎性、通用性技術創新,加快推進5G、未來網路、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商用,加快網際網路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研製推廣。
構建安全網路空間
資訊通信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工信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份,全國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48.5%,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2%。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3.04億戶,其中4G用戶總數達到6.46億戶;固定寬頻用戶總數達到2.82億戶,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頻用戶總數超過2.37億戶,佔比84%。規模以上的電子資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9.2%,其中通信設備行業共生産手機9.66億台,同比增長23.3%;生産行動通訊基站設備1.9億信道,同比增長43.2%。網上交易零售額達到2.2萬億元,同比增長28.2%。
在網聚萬物的當下,苗圩表示,要健全網路安全綜合保障體系,一手抓監督管理,一手抓技術支撐,不斷完善網路與資訊安全保障體系,共同構建安全可信的網路環境。通過健全行業安全監管體系,落實企業網路資訊安全責任,加強行業自律和舉報監督,切實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持續凈化網路環境。
隨著大數據應用深入,用戶數據洩露問題日益嚴重,而運營商大數據更是具備全面性、多維性、中立性、完整性特徵。在通信展上,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共同發佈了《APP榜單》和《風險防控白皮書》,推出5大類、24款風控産品,把大數據的安全規範應用提升到新的高度。
“要做到網路安全技術、管理、法規等與網路基礎設施、技術創新、應用發展等同步謀劃、同步建設、同步實施。”陳肇雄説。(經濟日報記者 黃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