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飾精美的漆器
▲由楠木整木鑿成的船棺
作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自出土後就被秘藏于成都文保中心進行精細修復,從未與公眾見面。如今,商業街船棺與隨葬漆器在成都博物館新館安家,成為該館當仁不讓的鎮館之寶。經歷了2000多年滄桑變化,巨型船棺為何依舊能煥彩生輝?漆幾、漆案、漆禁、漆俎形器等寶貝的紋飾精美如初,為何絲毫看不到歲月的痕跡?昨日,記者邀請到成博文保專家,為讀者解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如何精細修復。
船棺由楠木整木鑿成
墓主身份地位顯赫
昨日,記者走進成都博物館新館二樓展廳,琳瑯滿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記者在展廳一側發現,成都商業街船棺葬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戰國時期,開明因治水有功,死後以船形棺木為葬具,這是船棺最初的由來。”聽著講解員的解説,觀眾們連連點頭。在船棺的一旁,陳列的隨葬漆器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變形龍鳳紋、饕餮紋與雲氣紋等精緻紋飾,紅與黑的經典配色和粉彩的點綴,使隨葬漆器散發出迷人的藝術魅力。據了解,2000年,在成都商業街施工現場,人們發現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船棺葬,距今2000多年,墓坑中現存船棺、獨木棺17具,墓中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令人驚訝的是,墓坑中所有棺木均用貴重的楠木整木鑿成,葬具下面墊有縱橫交錯的枕木。成都博物館新館展出的兩件船棺為11號棺和9號棺,棺長分別為4.77米和4.52米,屬於中型棺。棺木兩端平整,底部被修整過。棺蓋和棺底是由一根整木從中剖開所製成,各佔二分之一,這就保證了棺蓋有足夠重量,不會輕易被掀開。在這17具船棺中,最大的一具長達18.8米,直徑1.7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船棺,這説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極為顯赫,專家推測,成都商業街船棺葬很可能是古蜀國最後一代王朝開明氏的家族墓地,甚至是蜀王的陵墓。成都商業街船棺遺址被評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成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內頂尖團隊攜手合作
修復跨越十余載
在驚嘆于2000多年前巨型楠木船棺保護完好的同時,你可知這兩件巨型楠木船棺能夠在成都博物館新館展廳中展出,堪稱跨越了整整十余載春秋的奇跡。成博文保專家向記者揭秘道,對商業街船棺這樣體量巨大與內外腐蝕度不一的有機質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國內外尚無先例。因此,成都博物院文保中心於2011年邀請了在竹木漆器文保修復領域內國內最頂尖的專家團隊——“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來指導對商業街船棺葬出土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
自2011年以來,雙方十余人組成的聯合團隊,在我市北湖考古整理基地臨時保護工棚裏,進行了長期的艱苦修復工作。該專家告訴記者,由於船棺一來體量巨大,二來需整體浸泡在液體中,脫水保護與修復現場經常水流遍地而導致夏季蚊蟲肆虐和冬季冰冷刺骨。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聯合團隊整整用了4年時間最終完成對船棺的脫水保護,並趕在成都博物館新館開館前完成了對船棺的乾燥處理,今天的觀眾方能一睹2000多年前開明王朝蜀王船棺的模樣。
漆器修復考驗真功夫
修復師大展超群技藝
相較于對巨型船棺的保護與修復,對於集中國漆器工藝之大成且位列中國四大漆器之首的成都漆器的鼻祖——商業街船棺葬隨葬漆器的保護與修復,則展現了文保修復工作者們指尖上的功夫。
專家向記者透露,首先開始的是對漆器的保護工作。隨葬漆器剛出土時都處於極度飽水狀態,由於常年浸泡在充滿微生物的地下水環境中,出土漆器已十分糟朽,有的甚至碎成多塊。因此,隨葬漆器需要被浸泡在藥劑溶液中進行加固、脫水,以使其結構強度提高,單是這一過程最少就需要兩年。對漆器的保護工作完成後,漆器修復工作才能開始。據成都文保中心修復師介紹,“漆器修復組的三人團隊在荊州文保中心楚式漆器修復技藝非遺傳承人杜道子的指導下,全程採用有數千年曆史的傳統漆器修復工藝。”傳統漆器修復工藝分為胎體修復與漆膜修復兩個步驟。胎體修復又分為四個步驟,即粘接、補配、打磨與修復底灰層。在漆器胎體表面完全平整光潔後,修復工作才能進入到最艱難的步驟,即對漆膜尤其是對面漆的修復。上面漆時,修復師需達到“纖細分明微妙,色漆者大美”的要求才算成功,即漆色需達到與文物本體顏色“遠觀一致,近看有別”。這一要求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複雜。一個修復師可能要通過一輩子的經驗積累與鑽研參悟才能達到。正是由於修復專家的超群技藝,觀眾才能在展廳內如此真切地感受到2000多年前成都漆器的魅力。成都博物館供圖
原標題: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 2000年前的船棺漆器風采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