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技規劃出爐 農産品轉基“鬆綁”

2016-08-09 11:22:02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轉基因農産品的商業化之路常常遭遇質疑,也一直走得磕磕絆絆,但昨日“十三五”科技規劃的發佈,讓轉基因産品迎來了“春風”。可以預測,按照規劃,當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準躍居世界前列,一個巨大的市場也將逐漸敞開。

  

  原標題:“十三五”科技規劃出爐 農産品轉基因爭議中鬆綁

  轉基因農産品的商業化之路常常遭遇質疑,也一直走得磕磕絆絆,但昨日“十三五”科技規劃的發佈,讓轉基因産品迎來了“春風”。在國務院關於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表態,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而這樣的表述,無疑給轉基因農産品的商業推廣鋪路。可以預測,按照規劃,當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準躍居世界前列,一個巨大的市場也將逐漸敞開。

  市場化添“底氣”

  技術一向是撬開市場大門的鑰匙,對於轉基因農産品來説更是如此。在規劃中明確,接下來,我國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産品産業化,強化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術研發,使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準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

  其實,今年初落地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已經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大膽研發,謹慎推廣”也成為中央為轉基因農作物商用的定調。當時,業內普遍認為,從曾經的嚴管到推廣,主管部門正釋放出“鬆綁”信號。

  除了主管部門接連力挺外,科學界也對轉基因變得更為“包容”。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表示,雖然轉基因技術只是整個農業育種技術的一個新的方法、新的發展,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育種方法,如傳統的雜交、分子標記育種、選擇育種等方法,“但目前這些方法已經發揮到極致了,或者説發展的空間比較有限。而‘轉基因’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個方法,效果也會是最好的一個方法”。

  大市場不讓人

  在分析發展轉基因農産品的意義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我國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不能落伍,一定要搶佔農業轉基因技術的制高點。“從國際上來看,雖然還存在一些爭論,但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所有轉基因産品在商業化種植之前,都經過了大量的安全性研究和嚴格的評估審查,國際上對轉基因産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性結論的,任何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可以説與傳統的食品一樣,是安全的。”

  “當下,轉基因農産品的研發,主要控制在美國人的手上,中國每年需要從國外購買很多轉基因玉米、大豆,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大規模將此類産品進行商業推廣,將具有極大的市場前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數據顯示,作為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和消費大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轉基因作物進入美國的食品供應領域,目前,美國大豆種植中的93%、玉米種植中的88%係轉基因作物。

  胡定寰進一步分析,其實可以粗略估算下,我國現在每人每年大概吃肉50公斤,作為主要的飼料,每4公斤的玉米能産出一公斤肉,如果每公斤轉基因玉米按兩元錢計算,每年僅轉基因玉米的市場規模就超過5000億元。轉基因大豆雖然用量僅為玉米的1/10,但價格更貴,所以市場也非常可觀。

  現在在業內已經形成共識,中國作為13億人的大國,人多地少,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發展轉基因農産品是有必要的。如不想在農業市場上長期受制於人,就必須加碼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推廣。在這一背景下,規劃的出臺無疑給市場帶來利好。

  把好風險關

  當轉基因農産品的研發、推廣逐漸步入快行道,其風險管理亟待跟上。“轉基因産品的風險其實不在於成熟的大豆、玉米等産品,而是全産業鏈的把控,還要防範這項高科技逾越道德底線,在動物甚至人類身上濫用。”胡定寰坦言。規劃也提出,要建成規範的生物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確保轉基因産品安全。

  韓俊曾強調,在“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中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借鑒國際經驗,已建立跟國際接軌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技術規程體系和政府的行政管理體系,覆蓋了轉基因從研究、試驗、生産、加工、進口許可到産品標識的各個環節。

  另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在轉基因農産品的商業化之路上,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也變得格外重要。上月底,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一項強制標識轉基因食品的法案。根據該法案要求,食品生産商必須對産品中的轉基因成分進行標注,並可以自主選擇標識形式。目前,可供選擇的標識形式有網址、電話號碼、二維碼,以及符合美國農業部標準的符號或文字。業內分析人士稱,中國在推廣轉基因産品時,也應該尊重和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文 韓瑋/製表    來源:北京商報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