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京華時報》報道,清明小長假期間,“朱”姓遊客來北京十三陵,可以享受一項特殊的待遇,即出示身份證件即可免費遊覽十三陵定陵、長陵、昭陵、神路四大景區。“明朝是朱姓王朝,皇帝姓朱,所以我們給‘朱’姓遊客一項特殊的優惠。”十三陵特區辦事處負責人介紹説。
有人説這是景區吸引遊客的噱頭。本來不想來的“朱”姓遊客,因為免票了而選擇走上一趟,這有可能;非朱姓遊客,原本不想來的,想必不會因為給“朱”姓的免票了也來“湊熱鬧”。目前,定陵、長陵、昭陵、神路是十三陵僅有的四個開放景點,也就是説,對“朱”姓遊客而言,不存在免費遊了這四個景點再在別的景點自費遊一下的可能。這樣看,如果對“朱”姓遊客免費真的是一種噱頭,這樣的噱頭並不能給景區帶來經濟效益。其價值何在?
旅遊景區針對特定姓氏人群出臺優惠政策,早有先例:2012年12月,安徽鳳陽旅遊部門推出冬季旅遊的新策劃,全球的朱氏後裔只要出示身份證件,即可1個月內免費遊覽當地以明皇陵為代表的五大景區;2014年9月,經湖北省鐘祥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全國“朱”姓公民到明顯陵尋根祭祖,憑本人身份證免費。如果到這些景區真的是祭祖,免費似有幾分合理性,但眾多“朱”姓遊客中,有幾人是皇親國戚的後人?
有人認為,景區是公共資源,該對所有遊客一視同仁;對“朱”姓遊客免費,是對其他姓氏遊客的歧視。是否歧視,我不下結論,這類事件最值得考量的問題是:對特定人群免票是否正當?如果可以免票,該經過怎樣的程式?
“給姓朱的免票,別的姓氏的也沒讓你多掏錢,有什麼可不滿意的?”這是一種聲音。對於景區漲價,公眾有足夠警惕,但免票就一定是好事嗎?景區是公共資源。作為公共資源管理者,景區向遊客收門票既是權利(甚至有些“權力”的意味),也是職責和義務。門票收入由景區管理、使用,但從財産屬性看,它屬於國有資産。對特定人群免票,結果就是導致國有資産“流失”。
我給“流失”加上引號,是因為“流失”並非一定不正當。給殘疾人、老人、兒童免票,也會有國資的“流失”,但沒人會反對。但針對特定姓氏人群的免票,其正當性卻需要認真考量。景區維護、管理需要大筆錢,如果門票等景區收入不足以全額支付,那麼,門票少收一分,財政補貼就要多一分。這是國資流失的代價,免票的正當性至少存疑。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産、國家重點名勝區,其門票價格制定經過了嚴格程式。與此相適應,對特定人群免票,也不能拍腦袋決策,而需要通過正當程式。對“朱”姓遊客免票經過了怎樣的程式,報道未提及,相關部門有必要説一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