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滇池的開湖,中秋期間各種滇池大魚也成為市民團圓佳節餐桌上的美味。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不少市民也很好奇,滇池裏究竟有哪些魚?它們的種類和數量有怎樣的變化?今年開湖期間的捕撈量又有多少?昨日,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昆明市水産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劍虹。
有些什麼魚?
漁業資源種類共有23種
“根據監測情況,近年來在滇池中採集到漁業資源種類共有23種,隨著滇池流域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今後還有可能發現新的魚種。”楊劍虹表示,這些魚種當中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為6大經濟漁業資源,包括鰱鳙魚、鯉魚、鯽魚、紅鰭原鲌、太湖新銀魚及秀麗白蝦;第二類是常見魚類(俗稱小雜魚),包括間下鱵魚,麥穗魚、鰕虎魚、黃顙魚,泥鰍和黃鱔等;此外,還有珍稀魚類,如金線鲃、銀白魚等。
看著這份滇池漁業資源“花名冊”,是不是有好多根本沒聽過?楊劍虹解釋,其實學名為紅鰭原鲌的魚類就是我們在市場上常見的白魚;而太湖新銀魚和秀麗白蝦,也就是前年、去年和今年開湖第二階段可捕撈的銀魚和滇池蝦。“而我們俗稱的花白鰱,其實是兩種魚的合稱,即花鰱和白鰱,花鰱的學名是鳙魚,而白鰱就是我們所稱的鰱魚。因此,鰱鳙魚也可統稱為花白鰱。”
哪些數量多?
以前小魚蝦多現在大魚多
今年開湖頭幾天,上市的大多都是個頭肥大的花白鰱。記者了解到,它也佔據了滇池6大水産品中的大多數。昆明市水産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滇池漁業資源量排序為鰱鳙魚>滇池高背鯽>鯉魚>紅鰭原鲌>秀麗白蝦>銀魚。而2011年以前,滇池主要經濟魚類依據資源量排列為秀麗白蝦>太湖新銀魚>鯉鯽魚>紅鰭原鲌>鰱鳙魚。
“2010年,鰱鳙魚的資源量只佔滇池所有經濟魚類的7%。”楊劍虹説,可以看到當時數量最多的是秀麗白蝦,佔所有數量的36%,太湖銀魚佔27%,紅鰭原鲌是16%、鯉魚佔15%。不過,到了2015年,這一比例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鰱鳙魚已經在主要經濟魚類佔比中獨佔鰲頭,超過了6大經濟魚類總量的一半,達到51%,排第二名的是佔比22%的鯉魚,其次是佔比19%的紅鰭原鲌,秀麗白蝦只佔5%,而太湖新銀魚只佔到3%了。
綜合分析2011年-2015年滇池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數據,滇池魚類資源目前以外來魚類為主。短短5年之中,6大經濟魚類佔比發生如此顯著的變化並非無跡可尋。“以魚控藻”項目是昆明市“十二五”規劃滇池治理項目之一。通過近幾年對鰱、鳙魚的大量投放,加上之前2年開湖都禁捕大型經濟魚類,因此鰱、鳙魚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量,改變了以往小型魚類為主的狀況。
“花白鰱生長速度比較快,3年就可從魚苗長到5公斤左右。而開湖這兩天捕撈上來的那些十公斤以上的,在滇池中至少已長了五六年以上。”楊劍虹説。
如何演變的?
“外來魚”打敗“土著魚”
實際上,在此之前滇池水生生物資源種群數量也曾多次經歷變遷。
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水産資源變動很大。1957年以前滇池魚類組成簡單,主要經濟魚類為銀白魚、雲南鲴、多鱗白魚、杞麓鯉、鯽等6種,其餘還有烏魚、黃鱔、中臀鮠、鰻魚、泥鰍、小鯉、長身刺鱭鲅等。上世紀60年代後期,放養的鰱、鳙魚、草魚形成産量,成為主要經濟魚類,至1969年,滇池水産品捕撈量達到3080噸。
1973年起,從外省引進魚苗時帶入日本沼蝦和秀麗白蝦,成為滇池主要捕獲物,佔水産品總産50%到80%,形成魚少蝦多情況。1975年,滇池水産品産量增至8363噸,其中蝦的産量就有8027噸。這一時期,滇池高背鯽的數量也開始逐步增加。至上世紀80年代,銀魚開始成為滇池主要漁業資源,産量一度達到3500噸,成為了滇池優勢種群。
其實,漁業種群的變化,和人為影響有很大關係。過去,滇池水質良好水體平靜,多數種群産卵于水草和礫石,有自然的發育繁殖空間。上世紀50年代末期為了提高生産力,發展漁業經濟,引進外來魚種放養,客觀上擠壓了原有土著魚種的生存空間。加上後期,水生植物在草魚大量攝食和湖水污染的雙重影響下,其種類及數量也明顯低減少,破壞了草上排卵的魚類産卵場所,使部分魚類的正常繁殖受到了限制。種群的個體不能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種群密度大為下降,生態平衡被破壞。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於湖水嚴重營養化,藻類大量生長導致水體透明度下降,沉水植物無法得到陽光健康生長,破壞了魚類産卵條件,部分魚類産卵習慣也被迫改變以適應環境,部分鯉魚、紅鰭原鲌原本習慣在沉水植物産卵,最終不得不産卵在廢棄漁網上。
是否會減産?
銀魚和蝦會與去年持平
去年10月至11月,滇池開湖期間,銀魚和蝦的捕撈量大大下降,只有2014年度的1/3左右。那今年的情況會怎樣呢?
針對去年銀魚和蝦捕撈量下降的原因,市滇池管理局漁政處負責人分析,開湖期間大多數天氣都是風平浪靜,對於拖網作業捕撈來説極為不利。“捕撈銀魚和蝦的作業方式有所不同,需要風力推動漁船。”楊劍虹説,如果沒有風力,網目細密的銀魚、蝦網就帶不起來,如同拋錨一樣墜住漁船更難前行。
除了作業條件受限外,其實目前滇池魚類種群分佈也不盡合理。近年來,紅鰭原鲌的産量有所增加,目前預測已經達到2500噸-5000噸。而這種魚以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會與銀魚和蝦爭搶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銀魚和蝦的資源量。“不過喜歡吃銀魚和蝦的市民也不用擔心今年吃不上美味,根據此前的試捕監測,今年蝦的捕撈量大致可與去年持平,銀魚的捕撈量或許還會有所增加。”
對於市民最關心的價格問題,楊劍虹表示,銀魚和蝦的售價將主要受國際價格影響,而捕撈量對其影響並不大。“以前銀魚捕撈量達3000余噸的時候價格最高,可賣到六七十元一公斤,但近年來價格都比較低,預計今年也不會有太大波動。”
答疑
A 魚品質如何?
滇池魚品質超水塘魚
儘管每年的開湖市民都十分期待滇池魚蝦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但也有人心中存有疑問疑:“滇池魚到底能不能吃?”記者看到,農業部農産品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今年出具的檢驗結果報告書顯示,經抽樣檢測,滇池花白鰱、鯉魚、鯽魚等經濟魚類未檢測出鉛、鉻、鎘等重金屬,而且蛋白質含量大多在16%-18%,脂肪含量在5%-8%之間,各項指標均優於水塘養殖魚。“以鯉魚為例,養殖的脂肪含量只能到3%左右,遠不及滇池裏野生的。而魚脂肪含量越高,口感就越好,吃起來也更甜美。”楊劍虹説。
B 怎麼辨真假?
只能從口感上辨認
今年開湖前,就有商販在市場上打著滇池魚的名號進行售賣,而根據往年的執法情況看,每年也有不少人帶著外地魚進入昆明市場打算“魚目混珠”,如何分辨滇池魚與水塘魚也成為市民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此,楊劍虹表示,花白鰱、鯉魚、鯽魚等經濟魚類僅憑外表其實不容易分辨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養殖的,魚販們所傳的分別方法並沒有科學依據,“只能説野生魚的口感更甜嫩,沒有魚塘魚的‘泥巴味’。”
C 咋正確放生?
11月至次年4月最好
“近年來,不少市民都會在滇池邊放生,但是放生外來物種不僅可能破壞滇池生態平衡和漁業資源,甚至可能對滇池水生生態造成危害。”楊劍虹説。
楊劍虹介紹,宜放生種類包括滇池金線鲃(金線魚)、高背鯽、白鰱、花鰱,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期間是放生的最好時機,成活率也能得到保證。地點選擇上,不建議市民到滇池東北面和北面放生,這是由於那些區域常年風浪較大,個體小的放生物種很容易被打到岸邊,最後死亡。市民可到觀音山大橋下、西華濕地、新龍王廟等滇池西岸水域放生。禁止放生的常見水生物主要有牛蛙、巴西紅耳龜、克氏原螯蝦(小龍蝦)、羅非魚、錦鯉、金魚等物種。
記者孫瀟報道(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