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出爐 中國城市位次及格局已變(表)

2016-08-18 15:37:47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説過,中國經濟奇跡的奧秘在於地區間的經濟競爭,正是這樣的激烈競爭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奇跡。從地理空間上看,增速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上游地區,如長沙、武漢、重慶、貴陽、成都等。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説過,中國經濟奇跡的奧秘在於地區間的經濟競爭,正是這樣的激烈競爭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奇跡。《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過去十年33個主要城市經濟總量增長變化的比較,為讀者揭示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面貌及其背後的結構變化。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其中長沙、重慶領跑。

  長沙、重慶靠工業領跑

  2005年,我國GDP達到18.2萬億元,2015年這一數據是67.67萬億元,十年間增長了271%。從主要城市的增速來看,高於這一平均水準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必須指出的是,由於在2011年"三分巢湖"後,合肥進一步做大。因此合肥的數據不具備可比性。不過,合肥仍然是過去十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例如,2006年合肥經濟總量在全國僅位列第56位,但到2010年,合肥已上升至全國第38位。2011年三分巢湖後,合肥仍繼續高速發展。

  在除合肥外的其他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過去這些年,長沙主打産業裝備製造業、文化産業、醫藥、汽車等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以裝備製造業為例,近年來長沙涌現出了三一重工[-0.54%資金研報]、中聯、山河智慧[0.22%資金研報]等在國內響噹噹的裝備製造企業。由於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進行的大規模基建投資計劃,大多用於鐵路、公路及機場等的建設,長沙的很多産業正是滿足了這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需要。

  長沙之後,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以412%的增速位居第二。作為一個經濟總量大市,重慶能取得這樣的增速實屬不易。與長沙一樣,重慶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來自工業。今年上半年,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

  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佔87.2%。在"6+1"支柱行業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消費品、材料和能源等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0.1%、21.6%、11.1%、9.4%、7.4%、5.7%和7.6%。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體製造業高速發展的同時,長沙和重慶的樓市保持較為平穩的態勢。根據中國房價行情平臺的數據,今年7月,重慶均價每平方米7008元,長沙為每平方米6676元,在主要城市中均比較靠後,且十分平穩。可見,經濟增速快,並不一定會帶來房價高漲;相反,合理平穩的房價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

  表1、十年來33個城市的增速對比

  長江中上游城市發展相對較快

  俗話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而言,不用三十年,各地之間的經濟發展就會發生很大變化。上世紀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本世紀初蘇州很耀眼,到"十一五"後天津最為迅猛。而近幾年來,除了天津,中西部的幾個城市包括重慶、長沙、合肥和武漢無疑成為星光閃閃的"四小虎"。這其中,武漢的增速也達到了387%。

  在統計的33個城市中,過去十年增幅超過300%的城市共有10個,其中有8個城市來自中西部,分別是長沙、重慶、武漢、貴陽、南寧、西安、成都和鄭州。只有兩個城市來自沿海,其中天津增速位居第33個城市中的第8位,南京位居第10。

  這也大體符合過去多年來的"西高東低"的發展態勢。一方面,沿海發達地區自身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非常有限,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外向型經濟拉動。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外貿出口受阻,外向型經濟受到較大影響,而內陸地區受外需影響較少,又受益於國家擴大內需的拉動。

  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很多城市資源充足、土地資源豐富。近年來,沿海産業向中西部轉移不斷加快,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家擴大內需的投資又主要分佈在中西部地區。此消彼長,內陸城市的增速也就大大跑贏沿海城市。

  從地理空間上看,增速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上游地區,如長沙、武漢、重慶、貴陽、成都等。區域經濟專家、貴州省政府參事胡曉登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首先長江中上游幾個省份因為遠離沿海,外向度比較低,所以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外貿出口受阻對它們的影響也很小。

  近十年重慶發展一直比較快

  其次,相比東北、華北、西北等地過於依賴能源、重化等傳統産業,産業結構老化不同,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産業結構更為豐富,能源與經濟體系的構建比較完備,受能源價格下行的衝擊也比較小。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游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方便很多。再加上這幾年産業佈局和調整做得比較好,産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製造業當中,裝備製造、電子資訊、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

  沿海城市增速普遍低於全國

  相比中西部城市的快速增長,過去十年,沿海城市的增速要慢了不少,大部分城市的增速都低於271%的全國平均水準。其中,上海、東莞、溫州和石家莊的增幅甚至低於200%。

  不過,在增幅靠後的城市中,原因也各不相同。其中,上海、北京這兩大一線城市增速較慢,主要是這兩地主動進行結構調整的結果。尤其是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出現了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産業疏解的政策。

  例如,上海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新世紀[0.00%資金研報]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同比下降1.5%。專家指出,這主要與上海的産業結構調整有關,尤其是近幾年上海在實行經濟轉型升級,低能級的製造業在萎縮,相關企業轉移出去,用工就會減少。

  對京滬來説,近些年,隨著土地等發展空間的飽和,在産業結構上"退二進三"的推進,不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項目紛紛轉移出去,金融、資訊經濟等三産成為主打,相對來説,三産的規模也沒有二産來得大。

  東莞、溫州、無錫、佛山這些外貿明星城市的增速之所以慢,主要原因在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外貿進出口要再現過去的高增長已無可能,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持續減弱。隨著外貿出口受阻,産能過剩嚴重,製造業很不景氣。

  另一方面,在土地、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後,這些城市的不少産業紛紛轉移到中西部以及東南亞等地區。比如江蘇的筆電産能就有不少轉移到中西部的重慶和成都等地。

  這其中,曾經的明星城市蘇州雖然十年來的增速達到了257%,在幾個外貿明星城市中還算不錯,但近兩年蘇州的經濟增速也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今年上半年,蘇州的名義增速也只有6.62%,上半年該市出口下降9%,實際利用外資下降7.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僅增長2.2%。工業總産值負增長0.2%,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32.5%的電子行業産值增長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增速回落。

  但並不是所有增幅較低的城市都來自沿海發達地區。例如,石家莊、太原、哈爾濱、瀋陽等城市主要位於能源重化省份。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能源經濟的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地區受到較大的衝擊。此外,這些地方以國有經濟為主,市場化程度不高,産業轉型結構調整的難度也更大。

  天津南京增速較快

  同樣,在沿海地區,也有少數城市的增速靠前。比如天津,2006年開始成了又一顆"耀眼的明星"。在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下,天津的經濟2007年開始馬力全開,高速增長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産業工人進入。2010年起,天津取代內蒙古,連續四年增速領跑全國。只在2014年以後,增速第一的位置才被重慶取代。

  另一個增速比較快的沿海城市是南京。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藉外向型産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一、二位,身為副省級省會城市的南京只能屈居第三,被坊間戲稱為"蘇小三"。不過,在2014年,南京一舉超越了無錫,在省內位居第二,2015年後南京對無錫的優勢進一步拉大。

  這裡面的原因在於,與無錫因外貿受阻、衝擊較大相比,省會南京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主要面向內需市場,受到的衝擊也比較小。並且在地理位置上,南京更靠近中西部,直接輻射到安徽東南部等地區。

  城市位次有進有退

  從33個城市的總量排名來看,過去十年,不少城市的位次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前十名中,2005年排名第9和第10的無錫、青島,這兩個沿海外向型城市退出前十,新進入前十名的城市是成都和武漢這兩個中西部省會,十年前成都和武漢分列第14和15位,現如今成都升至第9,武漢名列第8。這兩個城市均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傳統的十大城市。

  此外,在前十名內部,原先排名第5的蘇州,2015年退至第7,天津和重慶分別上升一位,列第5和第6。在2005年,第7名的重慶與第8名的杭州相差無幾,而與廣深兩個一線城市則差距較大。數據顯示,2005年,重慶經濟總量僅為廣州的60%,但十年過去,現如今重慶的GDP已達到了廣州的87%!

  上升比較明顯的還有長沙和鄭州兩大個中部城市,長沙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鄭州從第22位上升至第18。相比之下,沿海的不少城市位次下降明顯,除了蘇州、無錫和青島,包括寧波、佛山、東莞、溫州等城市的位次也明顯後退。一方面,這些外向型城市受外貿出口調整的影響比較明顯。另一方面,無論是這些外向型城市,還是北上廣深等其他沿海發達城市,都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了中速平穩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調整轉型成為主題。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