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理財産品卻被誤導買基金 退休阿姨100萬元虧近10萬元

2016-07-29 15:24:0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買理財産品卻被誤導買基金 退休阿姨100萬元虧近10萬元---近日,市民馬阿姨向羊城晚報投訴稱,在銀行購買理財産品時,在沒有出具相關手續的前提下,又被銀行工作人員忽悠購買了基金産品,説是能夠達到15%以上的收益。不要誤認為銀行理財産品只盈不虧,一些非保本的理財産品也存在虧損本金的風險。

  近日,市民馬阿姨向羊城晚報投訴稱,在銀行購買理財産品時,在沒有出具相關手續的前提下,又被銀行工作人員忽悠購買了基金産品,説是能夠達到15%以上的收益。結果,100萬元現金虧得只剩90多萬元。氣憤之下,馬阿姨將銀行告上了法庭。

  以為和理財産品一樣

  馬阿姨介紹説,她早已退休,在2013年4月,她在南方醫院附近一家銀行購買了一款該行發行為期6個月的理財産品,一共購買了100萬元。“當時購買理財産品時,銀行並沒有在存摺上標示相關‘理財’字樣,也沒有給我理財的憑條。30天過後,一名銀行工作人員告訴我理財中斷,讓我購買基金。”馬阿姨説,第二天前去這家銀行購買了基金産品。“不過,銀行始終沒有出示給我憑條説明理財産品已經中斷。只是説,現在購買基金産品,11月贖回有5萬元利息,並讓我在風險評估單子上簽了字。”結果,等11月贖回時,馬阿姨發現出現了虧損。“我不明白的是,當時我要求贖回,銀行工作人員不讓我贖回。然後又等了一個月,等到12月才贖回,一共虧損了9萬多元。”

  馬阿姨表示,事後她才知道自己購買的基金和之前的理財産品不一樣。“當時銀行工作人員根本沒有讓我看證券投資需知,只告訴我收益有多麼好,沒有説明風險情況。之前,我也從來沒有接觸過基金産品,以為基金也是保本收益的理財産品,所以只是聽他們説這個好就買了”。

  馬阿姨感到非常氣憤,於是在2014年1月向銀監部門對這家銀行進行了投訴。銀監部門的回復稱,這家銀行存在涉嫌違反證券管理的行為。但是,銀行方面並沒有給馬阿姨做出任何解釋。在接下來的3年中,馬阿姨多次奔走法院,開始了漫長的打官司之路。

  下月要再度開庭審理

  經過法院幾審後,法院並沒有支援馬阿姨的訴訟請求。“主要是證據不足,我購買基金時,銀行沒有給我合同。但是,這家銀行確實存在誤導購買基金的事實。後來我又多次與法院聯繫,最終這個案子將在8月17日在白雲區法院的金融法庭重新開庭審理。”馬阿姨説。

  接到投訴後,羊城晚報記者與當事銀行相關負責人取得了聯繫。該負責人表示,馬阿姨購買基金時,工作人員已經告知了馬阿姨風險,在最初幾個月有收益時,曾勸馬阿姨贖回基金,不過馬阿姨沒有聽從工作人員的建議,堅持繼續持有,最終造成了虧損。對於存摺上為何沒有理財字樣等相關手續,該負責人只是表示,等法院最終判決。

  對於馬阿姨的遭遇,有銀行業內人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一些理財經理為了業績,可能存在誤導客戶的情況,通常會把收益描述得很好,但是風險被輕描淡寫,或者乾脆不提。“在銀行銷售的基金産品中,有保本型基金,不過既保本又保收益的基金産品幾乎沒有。在購買基金時,要對産品説明書進行詳細閱讀後再決定是否購買,不要對理財經理的説法偏聽偏信。”

  走訪中記者還發現,一些P2P産品也成為信用危機的重災區。對此,一位投資公司負責人表示,如果收益可以達到20%,需要特別警惕。“在目前低利率的環境下,理財産品收益也會逐步走低,超過20%的話,需要收到更多的貸款利息才能實現收支平衡。一旦無法收到,結果可想而知。”這位負責人表示,要想不掉入理財陷阱,除了閱讀産品説明書外,理性投資更為重要。此外,不要誤認為銀行理財産品只盈不虧,一些非保本的理財産品也存在虧損本金的風險。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