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5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在一次會議上鼓勵美國企業繼續將海外業務回流至國內。奧巴馬當時對主要跨國公司高管表示,美國在勞動力、能源成本、技術創新方面仍然擁有巨大優勢,投資環境也將繼續改善。
美國經濟界近期出現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一些外遷的企業開始回流本土,包括部分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專家分析稱,國際産業轉移浪潮的推動、奧巴馬政府的籠絡和支援,是這一現象背後的重要原因;對中國而言,美企回流本身並未撼動美國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仍是美企的投資熱土。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感到自豪的政績中,他特別看重私營部門連續75個月、累計增加1450萬個就業機會這一數據。6月20日,奧巴馬在其任內舉辦的最後一屆“SelectUSA”(“選擇美國”)投資峰會上發表演講時強調,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私營部門連續75個月增加工作崗位的記錄。
新增加的這些工作崗位,相當一部分正是由回流本土的美國企業創造的。據支援製造業回歸的美國非營利機構“回流倡議”今年4月的統計結果,自2010年2月以來,回流企業和外國投資共在美國國內創造了24.9萬個新工作機會,僅2015年就達6.7萬個。20年以來,美國製造業首次實現了國內新增崗位的凈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回流美國企業中,60%是從中國回流的。在6月20日那次演講中,奧巴馬在談到招商引資和創造就業崗位時特別強調,美國需要注意全球化中的競爭對手,一般認為,他實際上是不點名地在説中國。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會計事務所,近期發佈了《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製造業領域的競爭力排名第一,美國位居第二;在未來5年內,中國將被美國超過。
“回流倡議”創始人哈裏·莫澤稱,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和工資水準上升,“美國製造”開始變得有吸引力。莫澤表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市場,曾激勵美國公司紛紛在華設廠;但現在,由於中國工人工資上漲,再加上昂貴的國際運輸成本,外包生産的成本大幅上漲。
與此同時,因為人力方面的支出基本保持穩定、能源成本一再降低,美國開始變得比以往更有競爭力。早在2011年,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就曾發佈了一份名為《美國製造回歸:為何製造業將返回美國》的報告,那份報告指出,危機之後,美國正在向“低成本生産製造國家”轉變,處於産業鏈上游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行業將逐步回流。
今年4月,波士頓諮詢公司再次發佈研究報告,進一步分析了這一變化的原因。報告認為,在不計算交通成本的情況下,美國製造業與中國製造業在工資和能源等成本上的差距,已從10年前的14%縮小至現在的不足5%。當前,蘋果、福特、沃爾瑪等一些知名美國企業,已將部分生産製造業務遷回美國本土。2013年,沃爾瑪宣佈了他們的“美國製造”計劃,稱將在2023年前採購250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産品。“回流倡議”創始人莫澤稱,“美國製造”有利於提升公司形象、有利於向本地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經濟成本方面的原因之外,美國企業的回流也有政治上的因素。
奧巴馬政府正在進一步加大支援和籠絡的力度。在“選擇美國”投資峰會上發表演講時,奧巴馬宣佈,聯邦政府將提供700萬美元的配套補助支援洛杉磯“製造中心”,以進一步增加美國先進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幫助美國企業回流本土,增加就業機會。洛杉磯的“製造中心”只是白宮計劃設立的15個類似中心的第九個。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換擋”的結構性調整期。有分析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將進一步削弱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美國企業走向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成本更低的國家的步子,也可能進一步加大。
但是,這並未撼動一些專家和機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美國經濟學家亞瑟·克魯伯認為,過去30年來,建築業和製造業在中國經濟增長髮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中國經濟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增長應主要來自從這些已經就位的資産中提煉出效率,這種轉型發生些“顛簸”也屬正常。
一家資産管理公司的最新報告稱,中國仍將持續創造新的投資機會。報告認為,2006年,製造業佔中國GDP的47.4%,服務業佔比則為41.9%。到2015年,製造業的佔比下降至40.5%,服務業佔比則增長至50.5%。當經濟從低工資的製造業轉型到收入更高的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時,人們的消費水準也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從2005年到2014年,中國城市家庭收入年增長率為13%。可以預期,服務業將會為中國持續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儘管情況有所變化,但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仍是美國企業的“投資熱土”。6月21日,在中國駐美使館與美國中國總商會共同舉辦的“2016投資美國”招待會上,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臨時代辦吳璽介紹説,中美經貿合作正由“貿易為主”向“貿易投資並重”轉變,雙向投資是新的重要增長點。2015年,中美雙向投資存量創出1500億美元的新高。中國政府積極鼓勵更多中國企業“選擇美國”,也歡迎更多美國企業“選擇中國”。中美這兩塊投資熱土,將為兩國企業提供充分的“雙向選擇”機遇。記者 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