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中國依然是外資不能放棄的市場

2016-06-23 11:17:5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報告顯示中國依然是外資不能放棄的市場---”  陳鳳英認為,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有利於在技術和管理領域提升自身水準,有助於“中國製造2025”的實現,但是“‘中國製造2025’的根本不在於並購。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指出,絕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能消除市場準入壁壘,他們願意增加在華投資。

  中國是否依然是受外資青睞的投資熱土?答案是肯定的。根據中國商務部的資訊,2015年中國吸收外資規模再創新高。2015年,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575家,同比增長11.8%。

  但是,根據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在華商會發佈的年度報告,中國這片外資投資熱土上的“氣候”正在發生變化,而外商企業作為這片熱土上的“登陸者”,依然期盼著一些“桎梏”能夠被解除——這些變化與訴求,既構成中國吸引外資的挑戰,也為外資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提出新課題。

  外資企業呼籲開放更多市場準入

  繼今年1月中國美國商會發佈《2016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後,6月初,中國歐盟商會又發佈了《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16》,緊接著,中國日本商會于6月20日發佈了《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6年白皮書》。

  美國、歐盟、日本的在華商會,由各國(經濟體)在華的外資企業組成。每年例行發佈的上述報告,目的在於分析各國(經濟體)在華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發展預期,並表達對於中國政府政策制定的期望。

  與中國總體引資額再創新高的“熱”形成對比的是,美、日、歐企業的在華投資和經營整體上讓人感覺到一絲“寒意”。有以下一些數據: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額度為32億美元,同比減少25.9%,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準備在今後一兩年內擴大在華業務的日本企業從2011年的66.8%下降到38.1%。2016年,準備在華擴大運營規模的歐洲企業的比例為47%,比2015年下降了9%,比2013年下降了39%。77%的美國在華企業感覺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七成在華經營10年以上的歐洲企業認為,他們不如10年前受歡迎。

  讓這些外資企業擴大在華業務時有所猶豫的首要因素在於中國經濟放緩。此外,這幾份報告均指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面臨的挑戰還在於:中國對於外資企業的執法和監管規定的“模糊性”“不透明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在一些領域的市場準入壁壘,另外,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外資企業的主要關切點之一。

  歐盟商會發佈的報告甚至頗為悲觀地認為,“中國政府曾經承諾為外資企業創造一個更加開放、更具競爭性的市場,截至目前並未兌現。”中國商務部公佈了一些數據來支援“各項改革開放措施初見成效”這一結論。比如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共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040家,擴展區域後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吸收外商投資佔全市一半。不過歐盟商會的報告指出,目前只有15%的歐洲企業進入了自貿區。這份報告認為,對於歐洲企業而言,“全國範圍內的市場準入”才是“更為明確積極的信號”。

  目前,我國已經明確了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所謂的負面清單就是指以清單形式公開劃定禁止或限制外資進入的領域範圍。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研究員陳鳳英認為,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處於中國全面開放的初級階段,“許多規章制度還沒有完全建好,這種情況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陳鳳英認為,目前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負面清單正在交換過程中,如若中美之間的負面清單談妥,將在一定程度上為在華外資企業的負面清單提供一個模板。

  歐洲企業期待中歐之間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能夠早出成果,它們認為,這一協定將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般,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將為歐洲企業進入中國、拓展在華業務提供所需的確定性。

  加工貿易轉移東南亞趨勢強化

  日本商會發佈的報告指出,製造業企業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正在進一步強化。以紡織業為例,只有19.2%的日資紡織企業有在中國擴大生産規模的打算。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所長田端祥久表示,根據日本國內進口的統計數據來看,在紡織品市場,中國製造的佔比在下降,而産自越南的商品正在增加。田端祥久還表示,隨著今後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的落實,“日本企業在華的投資肯定會受到影響。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會加快”。

  對此,陳鳳英認為,隨著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環境和土地成本的上升,“有一部分加工貿易肯定是要轉出去的”,這一過程將給中國的就業情況帶來壓力。“轉出去有兩條路徑,一是轉向東南亞,二是轉向中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她説,“而目前中國的挑戰就在於,要想辦法把加工貿易更多地引向中西部地區。”

  陳鳳英指出,一些外資企業之所以更願意轉移到東南亞國家而不願意往中國內地去,原因在於“國內的統一市場還未建立起來”。這其中“物流”成本高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一批貨物從甘肅運到廣州,還不如直接從東南亞進口到廣東的成本低”。

  “中國製造”最終還得靠自己

  目前,外界更為矚目中國資本走向海外這一新趨勢。據路透社報道,自今年年初以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額已達到1116億美元,已超過去年的全年水準(1115億美元)。

  近期主要有:中國化工斥資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藥廠商先正達(Syngenta);海爾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中聯重科競標收購美國起重機和建築機械生産商特雷克斯;海航集團意向收購技術分銷商英格拉姆微;美的集團欲以45億歐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

  然而,歐盟企業對於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似乎心存疑慮。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就説:“庫卡是德國工業4.0皇冠上的明珠。如果中國實現‘中國製造2025’靠的是一大批購買清單的話,將是令人遺憾的。”

  對此,陳鳳英分析認為:“中國製造業在向中高端進軍的過程中,在海外進行並購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升品牌、研發以及市場行銷等方面。這是一個必經階段,南韓、日本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陳鳳英認為,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有利於在技術和管理領域提升自身水準,有助於“中國製造2025”的實現,但是“‘中國製造2025’的根本不在於並購。換句話説,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此外,海外並購也會出現新的問題,日本企業走出去所帶來的産業空心化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加快自身創新、自主研發才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根本路徑。

  外資企業在華面臨本土企業挑戰

  儘管面臨挑戰,但中國市場依然是外資眼中不能放棄的市場。

  中國歐盟商會的報告指出,絕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能消除市場準入壁壘,他們願意增加在華投資。美國商會的報告則指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仍位居企業投資目的地前列,有60%的企業仍將中國列為投資目的地前三位,有近25%的企業認為中國是其投資首選。

  外資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我國近1/2的對外貿易、1/4的工業産值、1/7的城鎮就業和1/5的稅收收入,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外資在中國的發展路徑也進入“新常態”。陳鳳英指出,外資企業未來依然擁有其優勢,但其優勢也正日益面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和挑戰。“中國市場的選擇越來越豐富。這正是與改革開放初期那一輪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時的不同之處。”陳鳳英説。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