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股市的投資者首先應該問什麼時候買入或者賣出大盤指數基金,這就是一個擇時的問題。
屈指算來,我投資中國A股市場已經20多年,雖然不敢稱成功,但是畢竟能夠在這個市場上生存下來,而且年化收益率不低於上證指數漲幅。感謝證券時報,在我初出茅廬的時候,就給我一個方寸之地(那時候叫“茶座”),讓我可以發表不成熟的見解。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稱謂變成了“老師”,我知道,這樣叫我的人的主要意思重點在“老”而不是“師”。因為師不師的,現在在中國內地都算不上一個敬稱,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優步拼車的時候就會有機會當“師”,因此中國的“師”數以億計。
這不,大凡想聊股票的,都會問一個問題:沈老師,最近有什麼好股票可以推薦?這哪是請教問題,分明就是來考考我的。因為你想,現在A股市場有三千左右股票,每天平均只有30-40個漲停板的“好股票”,1%的命中率,比我當年高考時考浙江大學的錄取率還低,我考得上浙大,但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啊!
其實,我回答這樣的問題,多半“勝之不武,敗之有愧”。因為提問者只是好奇,看你猜不猜得中,他絕不會把身家性命壓在你推薦的股票上,而一旦你落到了那99%的區域,徒然增加了別人的笑料:你看看,經濟學家炒股還不如我厲害,這些害人的“磚家”啊!搖頭晃腦之餘,仿佛剛剛好就是我這個“磚家”妨礙了他成為巴菲特老爺爺。
所以,慢慢地,我學乖了。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一般總是首先檢討自己對不起“經濟學家”和“資深股民”這些頭銜,然後抱歉地告訴對方自己的操作水準非常差,所以最近已經金盆洗手不太做股票了。
我確實沒有説假話,因為我的投資總量裏面,股票的倉位已經微乎其微。但是我並沒有遠離股市。因為我投資的是各種被動型指數基金。對於我這樣一個不能與時俱進的A股投資人而言,20年前,面對幾十個股票的時候已經有點兒力不能逮,又如何有本事在如今數千個股票裏面大海撈針?所以,面對現實,我只能選擇被動型的指數基金。這樣,我的選擇面又回到了幾十個。如果我的選擇能力沒有明顯下降的話,我還是可以保持當年的水準。如果我居然能夠總結20多年的經驗教訓,那麼我的選擇能力還會有所提高。
其實大部分的股民都問錯了問題,至少問題的順序錯了。由易而難,初入股市的投資者首先應該問什麼時候買入或者賣出大盤指數基金,這就是一個擇時的問題;然後才能逐步過渡到思考選擇什麼樣的行業,買賣行業性的指數基金;最後你爐火純青之時,才能考慮千里挑一的買賣股票問題。怎麼可以一上來首先考慮買賣個股呢?這就好比讓七八歲的孩子直接從博士研究生開讀一樣。
但是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我只能説:他們願意把辛辛苦苦打工賺來的錢買了賭場入場券,那就説明他們喜歡享受漲漲跌跌的刺激,而不是真的需要理財增值。既然這樣,又何必像吳敬璉老先生一樣詛咒這是一個賭場呢?(沈淩 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