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化學品穿上“馬甲”網上賣 賣家常在貼吧招攬生意

2016-06-04 13:42:4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危險化學品穿上“馬甲”網上賣 賣家常在貼吧招攬生意---昨天下午,該校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所謂化學品為“硫酸銅”,目前受害學生已出院,兩名涉事學生均在準備中考。在百度“化學試劑吧”內,記者看到,不少疑似行銷賬號都會發帖公開出售化學品。

  昨日,記者進入一家銷售化學品的網站,不禁售的産品在網頁展示。當記者提出購買氫氧化鉀(有毒性,位列《危化品目錄》)後,賣家表示有售,且很快向記者報價,並稱還有更多的化學試劑。同時用“言酸”“劉酸”代替“鹽酸”“硫酸”和記者交流。網路截圖

   近日,一張落款為北京某中學的佈告在網路流傳。佈告中稱,該校初三一名學生向同學飲料瓶中投放網購的化學品,致該同學飲用後中毒住院。

  昨天下午,該校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所謂化學品為“硫酸銅”,目前受害學生已出院,兩名涉事學生均在準備中考。

  昨天下午,該校一名副校長向新京報記者回應稱,事件發生於今年4月12日,兩名涉事學生係同班同學,此前並沒有直接矛盾。事發後,受害學生即被送往醫院,今年五一前即已出院。“兩名學生都是未成年人,而且又處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因此根據學校規定,給予了記過處分。”

  新京報記者發現,在貼吧等平臺內,可以輕易聯繫到賣家,並購買到危險化學品。而更多本身並不在危化品目錄內,對人體同樣具有毒性的化學品,更是可以輕易買到。

  ■ 記者體驗

  在採訪中,新京報記者發現,通過一些網路渠道,普通人也可以不費事地買到危險化學品。其中,部分賣家通過貼吧招攬客源,通過社交平臺商定價格,並最終使用快遞將貨物寄出。

  多家網店可買到硫酸銅

  硫酸銅是一種什麼樣的化學品,對人體又有怎樣的傷害?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硫酸銅俗稱藍礬,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水溶液呈藍色,誤服、超量服用均可引起中毒。在生活中,硫酸銅是製備殺菌劑的原料之一,也常被用作游泳池、浴池的清潔劑。

  據相關媒體報道,杭州一名初一男生因與同學打賭,喝下了一整杯硫酸銅溶液。被送往醫院後,醫生為其進行了輸液,並讓其大量飲用牛奶。最終,這名男生很快得到了恢復,各項指標也呈正常狀態。據這名男生描述,喝下硫酸銅溶液後,“只覺得舌頭麻麻的,肚子疼。”

  南京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楊小弟告訴新京報記者,硫酸銅在生活中很常見,少量攝入對人體影響不大。而此前接診的杭州市中醫院醫生王斌則稱,誤服硫酸銅溶液會對喉嚨、食道和消化系統造成損害。“少量時會引起噁心、嘔吐,大劑量時可引起肝、腎、心肌損害,嚴重時可有生命危險。”

  新京報記者發現,由於目前對其尚無相應的法規進行管理,因此硫酸銅屬於可以公開出售的化學藥劑。

  在一家電商平臺上,新京報記者看到,出售硫酸銅晶體的賣家很多,價格通常在每100克10元左右,銷量最高的一家,僅今年以來便有超過2000筆交易。

  有賣家在貼吧內招攬生意

  記者了解到,一些賣家會通過社區、貼吧等平臺發佈資訊,從而吸引買家。

  在百度“化學試劑吧”內,記者看到,不少疑似行銷賬號都會發帖公開出售化學品。

  記者以需要購買實驗試劑為名,與一名賣家進行了交流。一番對話後,他向記者展示其自家的産品名錄,並稱有500種試劑可供選擇。

  在這名店家提供的産品名單上,記者看到,包含有多種具有強腐蝕性的化學品。其中,一些藥品更是位列危化品名錄,按規定,其銷售和運輸都應當接受相關部門監管。

  記者隨機選擇了氫氧化鉀進行諮詢,這名賣家稱,氫氧化鉀的售價為50g/3元,可隨時發貨。

  這名賣家告訴記者,自己也有網店,但是由於購物網站限制一些化學物品上架,因此貨品種類較少,對於一些有需求的客戶,其一般通過貼吧招攬客戶,然後在QQ等社交工具上談好貨品種類和價格,最後通過支付寶、網銀或者微信交易。

  除了氫氧化鉀等化學品,強酸也可以輕易買到。在與記者交談中,這名賣家用“言酸”、“劉酸”等字眼代替“鹽酸”、“硫酸”,並稱自己可以提供這類強酸,每瓶500毫升,價格為60元。

  介紹完産品種類和收費後,這名賣家發來了自己的支付寶和銀行賬號。

  詢問了記者所在省份之後,賣家表示,可以採用塑膠瓶包裝,並用申通快遞發貨。

  危化品交易監管缺位

  據了解,在貼吧內可以輕易買到的氫氧化鉀,是具有極強的鹼性和腐蝕性,對人體也有一定的毒性。

  新京報記者看到,在2015年版的《危險化學品目錄》中,氫氧化鉀赫然在列。

  在百度“化學試劑吧”內,能夠買到氫氧化鉀的賣家還有不少。一名賣家稱,由於“管控不是很嚴”,因此可以買到氫氧化鉀這類化學品。

  在對危化品交易的監管中,平臺是否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表示,在實際生活中,有不少不在危化品目錄內,法律不禁止交易,但是客觀上對人體有毒性的化學品。

  對於這類化學品,由於交易中很難去判斷購買人的真實用途,因此給監管增加了難度。

  此外,由於其目的上的“無法判斷”特性,對平臺進行追責時,也顯得困難重重。“因為有些微毒性的物品不在管制範圍內,沒辦法根據法律來追究這些平臺的責任。”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此前曾有媒體建議,這類涉毒藥品應實名制購買。對此,趙佔領稱,由於這類藥品的常見性,實名購買實際上很難實現。

  (記者 王煜 實習生 冷苑歌 周圓)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