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孵化器比蛋還要多? 創業者説找個靠譜的並不容易

2016-04-28 16:18: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創業孵化器比蛋還要多? 創業者説找個靠譜的並不容易---創業現在是個炙熱的詞兒,與創業企業相伴的各種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也在洶湧生長。中庭旁邊,兩家創業公司正在銀河SOHO的3Q空間內靜靜地辦公,完全沒被玻璃門之外的這場喧囂所動搖。一家名為“嘉捷企業匯”的辦公空間,説是孵化器,可卻對記者表示連企業註冊辦公都不提供。

\

製圖 馮晨清

    繼創業企業後,各種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也在洶湧生長。如今遭遇了資本寒冬,有創業企業開玩笑地説,,孵化器比需要孵化的創業企業還多。

  創業現在是個炙熱的詞兒,與創業企業相伴的各種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也在洶湧生長。在遭遇了去年的資本寒冬後,孵化器的喧囂就更加明顯,有創業企業開玩笑地説,如今孵化器比需要孵化的創業企業還多。業內人士也預測,孵化器將迎來一輪“洗牌”。

  找個靠譜孵化器不易

  上個月,牛大坊的創始人鄧毓博,帶著他的創業團隊從傳統的寫字樓搬到了中關村的一個創業孵化器。

  “那種一個個格子間的模式,不太適合創業者,我們需要一種能夠交流的文化氛圍。”在他的設想中,這樣的文化氛圍裏,要有青春的創業同道者、潛在的網際網路商業夥伴、尋找標的的投資機構,以及能分享成功經驗的創業大咖們。“用個流行的詞兒,就是圈層。”

  創業類孵化器,是如今很多公司選擇的第一落腳點,也被視為一個圈層文化最活躍的地兒。鄧毓博也把目光集中在了這裡,只是對於選擇哪,不熟悉北京的他最初感覺有點兒摸不著北。

  “求推薦一個不貴、靠譜的孵化器。”去年底,他嘗試著在微信上發了一個求助的朋友圈,結果,不到幾分鐘,在底下留言的朋友就給推薦了十幾個孵化器,位於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調性。“那一刻,我覺得北京的孵化器可真不少。”

  數量多,孵化器和孵化器之間的競爭自然不小。名氣高的,會有一套嚴格的申請審核機制;名氣低的,則對初創企業的類型和入駐一路開“綠燈”。就鄧毓博所接觸的幾個中,有的孵化器甚至主動表示只要入駐就可以在租金上給予優惠,最高的一家,能達到報價的8.5折。

  “也許是穩定的創業項目不好找吧。”伴隨著經濟大環境的走低,2016年也被創業者們稱為“資本寒冬年”,仿佛一夜間,“錢多人傻”的投資機構就消失了,曾盛極一時的O2O項目也成了最難融到資的創業類型。鄧毓博同樣也感受到了這股寒意,因為每一家他能接觸到的投資機構,都不再輕易報數。在創業界,融不到資,也就等於丟了繼續玩下去的籌碼。“不隱瞞地説,這七八個月間,我所知道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半都挂掉了,身邊的小夥伴們有的轉做其他項目,有的轉了行,有的甚至離開了北京。”鄧毓博半開玩笑地説,考慮到成功的概率,尋找靠譜的孵化企業,對創業者來説也是“大海撈針”。

  想有個提供健康餐的館子

  4月26日下午,朝陽門銀河SOHO C座中庭,一片人聲鼎沸。這裡,正在舉行著一場名為“N+X”的超級路演,數十家創業團隊要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介紹自己的項目,期望得到被邀請到場坐鎮的投資方的青睞。

  中庭旁邊,兩家創業公司正在銀河SOHO的3Q空間內靜靜地辦公,完全沒被玻璃門之外的這場喧囂所動搖。3Q是潘石屹新創辦的共用空間,目前來到這裡的,基本全都是創業團隊。與此同時,相隔200米的 A座一家名為“unique coffee”的咖啡館裏,同時有3個創業團隊,正在咖啡桌上向對面的傾聽者談論著自己的項目。每一處的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叫“創業”的味道。

  每天,在北京城的許多角落,類似的故事都在上演。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創業大軍,各種各樣以創業者為服務目標的空間場所也次第誕生。這些場所中,有的叫孵化器,有的叫眾創空間,有的叫共用空間,名稱不同,但本質都相似——為孵化創業者而生,乃至於在創業界中流傳著這麼一句笑話:孵化器比需要孵化的創業企業還多。

  越來越多的選擇下,目標客群——創業者們也從最初的便宜就好,漸漸變得越來越“有想法”。不久前在銀河SOHO的3Q空間內租下工位的創業者宋國侖就告訴記者,他喜歡3Q這種可以精確到工位數、自如收縮的租賃模式,7.5元/平方米的租金也算是高性價比,加上24小時的安保系統,他呆得很愉快。不過,他覺得這兒的活動不夠多,尤其是缺少“一對一”的相親活動。而且,這裡也沒有一個能專門提供健康飲食的餐廳,能讓他每天吃到低熱量的健康套餐。“您説的相親活動,我們會考慮。”對於他的話,運營方認真地記了下來。

  “過去,創業者可能只是希望你提供一個辦公空間,現在他們希望得到更多,從辦公註冊、投資融資,到法律支援、商務合作,甚至是吃飯相親、健身交友……”一位孵化器的運營者告訴記者。

  眾創空間海淀朝陽扎堆

  2010年10月1日的上海新車間,是中國的第一個眾創空間。“雙創”的熱潮下,究竟誕生了多少眾創空間或孵化器?截至目前,這個數字沒有官方的統計。

  一週前,一份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北京眾創空間聯盟、優客工場商學院等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眾創空間發展藍皮書》中統計,至 2015年,各地的眾創空間數量至少已達500多家,其中已有近100家眾創空間納入了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管理服務體系。從地域分佈來看,浙江、廣東、湖北、上海、北京等創新創業氛圍較為活躍的地區,眾創空間數量居全國前列,北京和上海還成立了眾創空間的聯盟組織。

  來自北京市科委2月份的數據則顯示,目前北京市共有眾創空間近200家,各類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服務機構150余家,服務企業和團隊超過1.3萬家;眾創空間集聚區在北京市相關區初步形成,全市14個區有眾創空間分佈,海淀、朝陽比較集中。

  比如,最著名的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200米的距離內,就聚集了數十家創業孵化器。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接納草根創業者的“車庫咖啡”,劉強東帶著奶茶妹妹開的京東奶茶館,清華經管學院做的清華經管創業者加速器,都在這條街上。

  這些眾創空間或者説孵化平臺,有的專注于為初創企業提供社交網路、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等服務;有的專注于做培訓輔導;有的專注于做企業宣傳;有的專注于設立資本平臺;也有的是包羅萬象,打造一種聯合辦公體系。而孵化平臺的創辦者,也是身份多樣,從投資機構、高校到開發商、企業家。

  有些孵化器仍在空置

  “創新、創業的熱情催生了大量小微創業企業的辦公需求。這類創新企業,需要一個能夠激發商業靈感、整合上下游合作鏈條的創業生態。這正是共用辦公需求得以快速增長的市場基礎。”《藍皮書》中對於眾創空間的蓬勃發展,給出了積極的解釋。

  然而,蓬勃昂揚的態勢並不能掩蓋其中存在的問題。《藍皮書》就指出,概念化的“一擁而上”、缺乏明確可行的行業標準、運營主體專業素質和能力良莠不齊等,都是約束其繼續發展的因素。“有的只是租個廠房,擺幾十張桌子;有的拿到政府補貼後就解散了。”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擁而上”的同質化,是北京的孵化器存在的問題之一。沿著亦莊區域科創十三街、科創十四街轉一圈,幾乎每條街上都能找到兩到三家以為初創企業孵化為名的孵化器。可走進去問到底能為企業孵化什麼,卻幾乎沒有滿意的答案。

  一家名為“嘉捷企業匯”的辦公空間,説是孵化器,可卻對記者表示連企業註冊辦公都不提供。而在一家自稱2011年就投入使用的名為“匯龍森”的園區,工作人員説是以為初創企業孵化為主,但連起步階段的辦公註冊服務都不提供,唯一的便利是園區內有一家能辦理註冊的公司。

  浮躁的概念帶來的是空置的尷尬。“嘉捷企業匯”至今仍在對外招租,二樓二單元,空了近一半。而在“匯龍森”,儘管工作人員號稱基本滿租,可在園區的一層,整整四棟樓,除了一家華聯超市、一個正在建設中的農業銀行自助服務和經營者自己在建的創業體驗店外,其他全部都是空置狀態。隨後,記者又沿著B棟3層、5層、8層轉了一圈,下午5點的上班時間,每一層都至少有3到5間辦公間的大門緊閉,而且門口也沒有任何企業名牌。

  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將會是孵化器的分化年,一些缺少差異化和自身特色的孵化平臺,恐怕將遭遇關閉的風險,孵化器行業也將變成“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趙瑩瑩)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