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是山東的傳統優勢産業,産量、銷售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9年全國第一。但在這個産業不到20%的産能裏,集中了200多家中小造紙企業,産能小,帶來的卻是環境壓力大,資源消耗重。為改變這一局面,省政府日前召開專題會議,確定將造紙業列為了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個試點行業。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這個周,華泰股份收到來自尼日利亞200多萬美元的銅版紙大額訂單,這已經是企業進入七月的第五筆大單。在不少造紙企業為銷路發愁時,這裡的銅版紙海外訂單已經排到了三個月後。
華泰股份常務副總經理魏文光説,“我們銅版紙産品主要是生産(每平方米)80-120克,優於同行業125克的標準,在品質和輕型化上領先了一步”.
在華泰,每年都要拿出銷售收入的8%來搞研發。眼下,雖然銅版紙供不應求,但華泰卻在忙著開發別的産品。
華泰集團董事長李建華説,“在市場競爭中,我們不是靠一個品種,而是多個品種,包括生活用紙、包裝用紙、高檔印刷紙以及工業用紙。可以説已經是多元化、多條腿走路”.
到去年底,山東造紙業已經連續坐了19年的全國“第一”,但造紙企業仍然不停地搞技改、抓研發,這種動力不僅來自市場需求的升級,更來自産業自身調整的需要。
山東省輕工業協會副會長朱維平説,“産業主要集中在製造環節,生産受下游産業的影響與制約比較大;由於重復建設和引進,産生了比較嚴重的同質化競爭現象;部分産品出現了結構性、階段性的産能過剩問題”.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接連提出的7個“能不能”,直指山東傳統産業産能過剩、産品低質低端,造紙業首當其衝。從政府層面改變造紙業現狀的重要手段就是提高環保門檻,在山東省轄流域內,所有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是國家標準的4到7倍。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説,“用地方環境標準倒逼污染行業轉方式、調結構,是咱們山東的一手關鍵棋。對於一個企業來説,必須未雨綢繆,來進行科技創新和升級換代,努力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環保標準倒逼著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聊城的泉林紙業集團就先後投入10多億元,研發出無漂白工藝的清潔制漿技術,解決了造紙業普遍依賴熒光劑漂白的傳統工藝,把每噸紙的成本降低了1500元,企業外排水COD穩定在30mg以下,這個排放標準比嚴苛的山東標準還要低出許多。
山東泉林紙業副總經理賈明昊説,“咱們産能達到了每年80多萬噸,産能增加了6倍,但是排污總量變成了原來的5%”.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人平均用紙量只有70多公斤,遠低於發達國家的200多公斤,行業發展還有巨大潛力。山東造紙行業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提高産能集中度,從“數量主導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按照規劃,到2020年,山東造紙業的平均綜合能耗和取水量分別再降低1%和1.5%,COD降低5%,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水準。
山東省輕工業協會副會長朱維平説,“到2020年淘汰落後産能300萬噸左右。在産品上,引導造紙企業向高端新型的造紙産品方向發展,實現産出價值提高5%到10%.”
初審編輯:闞金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