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瀋陽)工業博物館:璀璨的工業記憶寶藏
在瀋陽市鐵西區的懷抱中,衛工北街14號綻放著一顆璀璨的工業記憶明珠——中國(瀋陽)工業博物館,它鑲嵌于5.3萬平方米的畫卷之中,各類館藏品2萬多件,以通史、鑄造、機床、汽車、鐵西五大展館為軸,鋪展出波瀾壯闊的工業史詩。
“自央視龍年春晚瀋陽分會場播出後,絡繹不絕的遊客來到館中的第一站便是鑄造館。”中國(瀋陽)工業博物館館長王榮巍熱情説道,“鑄造館不僅是一處展覽空間,也是原瀋陽鑄造廠舊址的重生,是全國罕見的、仍保留著完整工作設備的工業遺産瑰寶。”這裡的每一件設備都堅守在它們最初的崗位上,歷經風雨卻未改其初衷,讓人不禁感嘆:工業之魂,永不熄滅。
聆聽小推車背後“十萬把軍鎬”的傳奇
踏入鑄造館,展廳中央靜靜佇立的一架小推車成為了焦點。一個少年滿臉好奇地率先發問:“這是什麼?”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探索的渴望。
“這可不是一輛普通的小推車,”中國(瀋陽)工業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王彤,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調回應道,“它承載著半個多世紀的光輝記憶,背後隱藏著一段關於十萬把軍鎬的非凡故事。”
在王彤的述説下,故事回溯至1950年,那是一個“工廠成為戰場”的年代。瀋陽重型機械廠接到了緊急任務——要在兩個月內,為抗美援朝前線趕制十萬把軍鎬。那時的瀋陽重型機械廠,剛剛恢復生産,上級派下來的任務只有一張圖紙和一堆技術參數,沒有指導。但大家沒有退縮,廠裏發動全體工人撿拾廢鋼鐵,首先解決了原材料的問題。緊接著,工廠利用在1949年10月31日煉出的新中國第一爐鋼水後上級派發的1.5噸小電爐煉撿來的廢鋼鐵,爐子問題也解決了。但是,軍鎬是小件,工廠中基本都是大型設備,出現了“大炮打蚊子”使不上勁的問題。對此,鑄造工祁寶仁發明瞭“疊芯串鑄”新工藝,在一個砂箱裏將造軍鎬的砂模層層疊放,像串糖葫蘆般一次澆鑄若干個小型鑄鋼塊,一個模組就是一個鎬頭的鋼料,提高了效率。最終,瀋陽重型機械廠的工人們僅用了19天時間,便提前完成了這項任務,將十萬把軍鎬送達前線戰士手中。
而這架小推車,便是當時工人們運輸木模、穿梭于車間與爐火間的得力助手,見證了那段輝煌。
感受10噸沖天爐下凝結的工人智慧
繼續向前參觀,“前方您看到的是鑄造工人雕塑群,展示了鑄造工人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這裡的兩個10噸沖天爐是館內非常珍貴的不可移動的文物。”中國(瀋陽)工業博物館宣教部部長于澤玄正在向觀眾們娓娓道來,“因爐頂開口向上,每小時可熔煉鐵水10噸,故稱10噸沖天爐。”
“昔日,司爐師傅們每日清晨點燃爐火,鐵料在烈焰中融化,排到鐵水包中。1小時後,這10噸重的鐵水,通過天吊與傳送帶的接力,被運至預先準備好的砂型前,準備澆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王彤和于澤玄耐心地向大家解釋道,然而,這僅僅是龐大鑄造工藝中的一環。鑄造作為基礎工業俗稱翻砂,不僅要求從業者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更需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那裏粉塵瀰漫,火光四濺,在沒有現代化設備輔助的年代,工人們操持鐵鍬,一鏟鏟地將沙子填入沙箱,日復一日,滿身塵垢。為改善這一狀況,瀋陽鑄造廠的師傅們曾研發出一套自動流水線,極大地推動了鑄造行業的進步,為瀋陽乃至全國的鑄造工業發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參觀的深入,這些看似冰冷的金屬結構,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它們靜靜地訴説著一段段在瀋陽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關於堅韌、創新與奮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