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 普及AED,如何可用會用管用
今年6月,廣東深圳市一名小學生突發心跳驟停,經老師使用安裝在學校裏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緊急施救後,安全脫險。自2017年啟動“公眾電除顫計劃”以來,深圳市公共場所已安裝AED逾4.3萬台,成功救治102名心跳驟停患者。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5萬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發生在醫院之外。AED是一種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於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醫療設備,因其便攜、易操作、效果好而被譽為“救命神器”。在公共場所廣泛配置、普及使用AED,是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式。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機場、車站、港口客運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2023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明確要求,“加強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備,對配備的急救設備加強巡檢,確保緊急時刻能取可用。”
近年來,很多地方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普及AED,提升設備覆蓋率,逐步建立公眾急救培訓體系,完善公眾急救支援性環境,推動實現設備在關鍵時刻“有得用”“找得著”“用得好”。例如,山東淄博創新探索以租代購模式,著力解決設備配置和維護難題;浙江杭州持續優化佈局、規範標識,讓公眾需要時更方便獲取;深圳強化急救知識普及與培訓,推動更多人會急救敢急救……如何配好用好AED?近日,記者赴淄博、杭州、深圳實地探訪。
山東淄博——
創新模式,讓設備配置維護更高效
購買一台AED需要1.5萬至2萬元,購買2000台至少需要3000萬元。而在山東淄博,僅用1750萬元就安裝了2000台AED,還能分期付款。這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探索採取了以租代購模式。”淄博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愛軍説。
4年前,有著460多萬常住人口的淄博市,其公共場所尚未配置一台AED。2020年,有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到這一問題,就如何推進AED普及使用建言獻策。“我們積極聽取意見建議,啟動了公共場所配備AED工作。”王愛軍説。
AED設備價格不菲,錢從哪來?
最先想到的辦法是鼓勵社會力量捐贈。淄博市紅十字會通過企業捐助、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等形式籌措到第一批68台AED。“綜合考慮場所規模、人員情況等因素,我們在2020年10月選定了設備投放場所並完成投放。”淄博市紅十字會賑災救護部部長何家本説。
然而,對於一座城市而言,68台AED遠遠不夠。
大幅增加設備數量需要大額資金支援,單純依靠社會力量非長久之計。2021年初,淄博市紅十字會將公共場所配備AED作為重大民生項目向市政府提報,爭取財政支援。
聽到這一消息,有人質疑:AED成本高昂,而據相關統計,公眾目前對AED的知曉率和使用率還較低。花大價錢做這件事,值不值?
“危急時刻,它能救人性命。生命無價,哪怕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備。”王愛軍説,每台AED能使用8年左右,其間哪怕只挽救一個生命,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
2021年1月,淄博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召開。經過表決,市紅十字會提報的“在全市人員密集公共場所布設AED設備200台”項目,入選全市年度重大民生實事項目,獲得市財政350萬元資金支援。而後淄博市又將資金提高至1750萬元,每年支付350萬元,分5年完成。
“為最大限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撬動大批量AED設備快速投放到位,我們摒棄傳統採購模式,採取以租代購模式,分期支付租賃費用。”王愛軍細算了一筆賬:如果採取購買模式,每年350萬元資金約能配置200台AED,5年累計配置1000台左右;但若採取租賃模式,350萬元可租賃400台AED5年,1750萬元就能連續5年租賃2000台AED。
“我們就想,能不能把2000台AED一次性租賃到位,5年租賃期內每年為服務商支付設備租賃及維護費350萬元?”王愛軍説,這樣既縮短設備配置週期,又能緩解財政資金壓力,“租賃期滿後,是否續租及租賃價格,雙方再行協商。”
2021年9月,淄博市紅十字會正式推出以租代購模式,通過淄博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項目招標。青島悟空智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悟空智聯公司”)中標,開始在全市範圍內投放AED。
2022年6月,2000台AED在淄博市公共場所投放完成,加上部分區縣自籌配置的AED,淄博市AED布設密度達到每10萬人47台,位居山東省第一。當年8月,山東省紅十字應急救護暨AED配置工作現場會在淄博召開,推廣淄博市工作經驗。
實行以租代購後,AED設備維護難題也迎刃而解。
在首批68台AED安裝完成後,設備維護問題曾讓何家本犯愁。小到電極片更換,大到設備故障,都要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到場處理。“市紅十字會一共只有十幾名工作人員,根本忙不過來,而且維護也需要增加開支。”何家本説。
在以租代購模式下,租賃期內設備運維管理和耗材更新均由悟空智聯公司負責,其在淄博組建了20多人的維護團隊,同時採取資訊化手段實時監控AED設備狀態,保障24小時正常運作。淄博市紅十字會則負責監管與指導。
早上8時,騎上電動車,悟空智聯公司巡檢員范晨祿開始一天的工作。來到位於張店區中潤大道上的城市健康客廳,范晨祿打開一台AED設備的外箱,取出AED,檢查機器電池電量,隨後為設備更換嶄新的電極片,並將過期的電極片回收處理。
“我們每年對每台AED至少巡檢維護兩次。”悟空智聯公司項目負責人欒祥介紹,公司還搭建了AED設備一體化管理系統,與淄博市醫療急救指揮中心實現數據共用。
迄今,淄博市在公共場所配置AED設備2200余臺,已成功救治4名患者。
浙江杭州——
科學布設,讓“救命神器”方便易找
前不久,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作人員使用AED成功搶救了一名心跳驟停乘客。消息在網上傳開後,不少網友感嘆:“AED真是‘救命神器’,建議每個地鐵站都能配備。”
在杭州,256個地鐵站已經實現AED配置全覆蓋。“每個站廳至少1台,一般安裝在車站控制室外的顯眼位置。”杭州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海福介紹,不僅站廳內設有AED明顯標識,地鐵車廂內也貼有相關提示,引導乘客發現緊急情況時向工作人員尋求幫助。
城市規模大,公共場所人員密集,如何科學配置AED?
2014年底,杭州開始在公共場所探索配置AED,首批15台主要安裝在高鐵站、機場等交通運輸客運場站。2020年11月公佈的《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管理辦法》提出,車站、學校、社區、景區、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應按規定配置AED。當年底,杭州投放公共場所的AED數量增至1200余臺。
2022年4月,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印發《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與維護管理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對AED配置適用場所及數量標準作出了更明確的規定。如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客運站,要求每樓層至少設置1台,樓層面積每超過4萬平方米增設1台;居住人數超過3000人的社區,至少設置1台……“根據人口密度、人員流動量、分佈距離等因素,按照3至5分鐘內獲取AED並到達現場為原則進行配置。”杭州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與藥物政策處處長陶晶介紹。
分步實施,分類推進,迄今杭州市公共場所配置AED數量超過8100台。2021年以來,全市各公共場所使用AED成功救治57人。
公共場所的情況、特點不同,AED易於發現、方便取用的配置原則相同。
拱墅區和睦街道和睦社區居民汪濤的父親患有心臟病,過去他沒少為此擔心,“犯病時最怕搶救不及時。”去年,汪濤驚喜地發現,小區保安室外張貼了顯著的AED標識,詢問後得知,街道內所有小區都配置了AED。
和睦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科長杜青説,不同於其他多數公共場所的AED在夜間使用幾率降低,配置在居民家門口的AED要做到24小時隨時待用,“小區保安室24小時有人值班,也是居民很容易想到的求助對象,可以做到隨叫隨用。”
考慮週全,源於吸取了過往教訓。“2019年,區紅十字會給街道某小區捐贈了一台AED,小區放在了社區活動中心裏。不巧有居民半夜突發疾病,才發現設備被鎖在室內,險些耽誤了最佳搶救時間。”杜青説。
位於拱墅區的新天地商圈,每到節假日高峰期,日均人流量超10萬人次。“商場環境複雜、人流量大,因此在AED佈局上就要更加注重設備的可見性、可達性和安全性。”商圈所在的新天地商務社區黨委副書記許敏説,AED一般設在商場出入口、電梯口、扶梯口等易於發現的位置,或是前臺、服務台等提供公眾服務的點位。
然而,出於裝飾的協調性等考慮,一些商場曾自行設計AED標誌標識,或將設備隱藏于服務台內,造成設備不易被發現。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杭州在《規範》中要求“全市使用統一的標誌標識”。除對AED設置點的圖案、字樣、顏色等予以規定外,《規範》還要求標識的位置明顯,存在視線障礙的AED設置點應設置發游標識,在場所平面示意圖上標示AED位置並在重要出入口設置導向標識……“有了統一規範,我們開展工作便有了依據。”許敏説。
一台固定式AED的覆蓋範圍畢竟有限,杭州推出“急救志願者+移動AED”模式,提升AED使用實效。
如今,“的哥”李建的車上配備了一台AED,他成了一名急救志願者。原來,2023年9月,杭州市急救中心聯合浙江禮帽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在20輛無障礙計程車上增配了AED。李建與其他19名司機一道,參加了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培訓並經考核上崗。
“‘120’接到呼叫後,市急救中心在派出救護車的同時,通過‘互聯急救’手機軟體及短信,將求助資訊推送給事發地1公里範圍內的急救志願者司機。”李建説。
2021年8月,杭州建立了統一的AED資訊管理平臺,全市公共場所的AED全部納入平臺管理。“通過將AED資訊管理平臺與120調度系統、急救志願者平臺等打通,讓移動AED成為可能。計程車之外,加上執法執勤等車輛上配置的AED,目前全市共布設240多臺移動AED。”陶晶説,依託AED資訊管理平臺,“杭州AED線上”應用程式也已上線,“公眾有需要時,可點擊進入,系統將根據人員的定位資訊,精準提供附近的AED位置及設備詳情。”
廣東深圳——
救護培訓,讓更多人會急救敢急救
2017年1人、2020年11人、2023年27人……來自廣東深圳市急救中心的數據顯示,7年來,深圳安裝在公共場所的AED已在危急關頭救回102條鮮活生命。
深圳市2017年啟動“公眾電除顫計劃”,迄今全市公共場所安裝AED逾4.3萬台,覆蓋率位居全國前列。
設備覆蓋率高,市民還要會用、敢用。近年來,深圳市探索構建社會急救培訓體系,提升全民急救能力,為施救者營造良好的支援性環境,讓更多人會急救敢急救。目前,深圳市民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率為4.33%,全國領先。
“有人暈倒了,急需救助!”今年3月23日,聽到傳呼機裏同事焦急的聲音,深圳地鐵福田站值班站長李國愷快步跑向事發點。
當時,在地鐵出入口3號閘機旁,一名老人仰面躺倒,情況危急。發現老人呼吸漸停且意識喪失,李國愷立即安排同事撥打120急救電話,去站廳取來AED設備,輪流為老人實施心肺復蘇,並按照AED語音提示進行電擊除顫。4次除顫後,老人恢復了自主呼吸和心跳,李國愷長舒一口氣。
急救伊始,李國愷也曾有些忐忑。“但隨後我迅速回想了一遍急救流程,感覺心裏還是有底的。”談起3個多月前的救人經歷,李國愷感慨,多次參加的急救培訓在關鍵時刻派上了用場。
李國愷的救人故事並非個例。深圳地鐵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培訓管理部經理魏俊鵬介紹,全市投入運營的15條地鐵線路站點中,共安裝了1074台AED,基本做到3分鐘內可取。2019年以來,工作人員和市民在各個地鐵站成功搶救患者32名。
但在2014年,深圳地鐵蛇口線水灣站曾發生一起悲劇。一名乘客暈倒後長時間無人施救,不幸離世。
“很多市民遇到這種突發情況不是不想救,而是不知道怎麼救,還擔心救不成功反而惹麻煩。”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強説。
周強介紹,對於心跳驟停患者而言,每延遲急救1分鐘,急救的成功率就下降約10%。“因此,對在醫療機構外突發疾病患者,現場的群眾性救護最為關鍵。”周強説,提升全民急救能力,加強公眾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是重要一環。
“我們自主開發了不同層級的急救培訓課程,包括急救知識普及講座課程、初級救護員證書課程、高級救護員證書課程等。”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訓科副科長胥濤介紹,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全市設立了12個急救培訓基地,從2019年開始每年拿出上萬個名額,面向全市年滿18周歲零救護基礎市民開展免費培訓,學員通過考核後,可獲得急救中心頒發的初級救護員證書。
李國愷救人的底氣,就來自於他在2020年參加的初級救護員證書課程培訓。此後每年,他還參加了公司組織的復訓。魏俊鵬介紹,深圳地鐵運營集團已組織員工參加初級救護員證書課程培訓1.2萬餘人次,目前在崗持證人數約9500人,佔員工總數的46%。如今,深圳地鐵每個車站的每班人員中,至少有兩名員工持有初級救護員證。
李國愷救人的底氣,還來自法律法規保障。
2013年8月,深圳開始實施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為好人好事撐腰。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則明確提出,“在醫療急救人員到達前,鼓勵現場具備急救能力的人員實施緊急救護”。而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出臺後,更給善人善舉以充足底氣。
如今,在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越來越多會急救敢急救的深圳市民挺身而出,與120急救人員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搶救生命的“接力賽”。
今年5月17日,龍崗區坂田街道象角塘社區居民王艷軍在小區晨跑時,遇到一位老人暈厥倒地。他立即上前查看,一邊為老人進行心肺復蘇,一邊請鄰居撥打120電話、取來安裝在小區裏的AED為老人除顫。短短5分鐘,老人的心跳和呼吸恢復。
“敢於出手施救,既因為我參加過急救培訓,也因為法治護航解了我的後顧之憂。”王艷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