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當前位置: 生活頻道 詳情

老幼共托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

中國網 |    發佈時間:2024-06-15 08:50:04.0 |

閱讀提示

近兩年,不少城市試點老幼共托模式,一站式解決居民養老、托育兩大難題,讓“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後顧之憂得以緩解。

 

“爺爺,您跳得不對,應該左腳抬起來!”近日,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一家托育園的戶外活動草坪上,一群“老小孩”與“小小孩”排好隊形,正踩著節拍跳舞,孩子稚嫩的糾正聲引得老人們爽朗大笑。

這樣的老幼共融場景,是沙河街道深業幸福家托育園的常態。記者了解到,在“一老一小”“醫康養托”等理念下,深圳多地探索面向社區居民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托育融合服務,一站式解決居民養老、托育兩大難題,讓“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後顧之憂得以緩解。

一個場地實現老幼雙重照料

2023年上半年,廣東厚德世家養老在其運營的社區長者服務中心佈局托育點,並利用現有場所,改造出50~100平方米的空間,為老人、孩子各提供15個托位。

“老人將孩子送到長者服務中心後,就能在這裡參加老年課程學習,或者各式興趣活動以及理療養生。”厚德世家養老創始人馬靜説,一個場地、一家機構解決了老人和孩子的雙重照料問題。

養老網點為老人提供短期托養、康復訓練、助餐助浴、老年大學等全方位服務;托育園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科學育兒親子課等一站式服務。

談及探索老幼共托服務模式的初衷,馬靜直言,她小時候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帶大,對“隔輩親”深有體會。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的她,又積攢了豐富的養老行業經驗,為探索老幼共托模式積攢了優勢。

為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近兩年,不少城市開始試點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據媒體報道,我國擁有老幼共托相關企業36.2萬餘家。其中,去年新增註冊9.2萬餘家,相比2022年同期上漲20.3%。

“老幼共托模式的出現是一種市場行為,既是對傳統服務模式的創新,也是企業自主選擇的結果。”深圳市幸福健康産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月明説。

通過活動讓老幼雙向互動

“老人和孩子會一起參加遊戲、手工等互動課程。”沙河街道深鐵懿府托育園園長陳園園介紹,“一老一小”團體形成角色分工,孩子們往往是“氣氛組”,用笑聲和動作傳遞快樂,老人則是實力派,在孩子們無法完成課程任務時給予幫助。

記者了解到,一些老幼共托機構通過開展祖孫親子課堂、老幼生日會等多種形式活動,豐富隔代教育知識。同時,在代際互動中,老人和幼兒的情緒價值得到充分滿足。

走進晚晴苑養護院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野趣橫生的晚晴花園。這個由老人們設計打造的適老化共建花園,是幼兒和老人的戶外樂園。花園週邊挂滿孩子們的童趣畫作。在養護院內,老人和孩子能一起玩投籃套圈、積木搭建、繪畫塗鴉、跳拍手操等互動遊戲。

“在居民區建養護院,創設陽光熱鬧的環境,能讓老人更有活力。”馬靜介紹,很多老人並不喜歡獨處,融入社會環境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對生命的嚮往也會更強烈。對孩子而言,老幼共托模式有利於讓他們通過日常生活學會尊老,同時接受生命教育。

“老幼共融其實並不局限于養護院內,而是延伸到了家庭,架起祖輩、年輕父母間關於幼兒養育的溝通橋梁。”胡月明説,通過活動前教研、不定期的科學育兒講座等,給老人創設機會了解年輕一代的教養觀念,同時,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向幼兒家長傳遞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教養觀念和禮儀,更好地實現家園共育。

“老幼共托模式讓‘一老一小’在同一空間得到照護,有利於實現孝道和敬老優秀文化的傳承。”廣東省基層衛生協會社區居家健康養老分會顧問邱傳旭認為,在實踐過程中,老幼共托不能僅停留在打通物理空間層面,更重要的是從文化層面實現共融。

以開放心態嘗試老幼共托

談及開展“老幼共托”業務的挑戰,馬靜認為,幼兒園、托育、養老業務分屬三個不同部門,企業在開展老幼共融業務時,審批、日常管理上都得跑不同部門,溝通成本較高。此外,機構往往還存在人才短缺問題。

對此,胡月明亦有同感。他認為,“一老一小”分屬不同部門主管,應打破部門間的界限,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此外,老幼共融需各方共同發力,例如,相關部門應引導年輕家長參加老幼共融活動,推動養老育幼觀念轉變,同時,加大行業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相關服務人員的地位,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科研機構、大學院校也應加強老幼共融體系研究,為行業發展提供指導。

在深圳市養老服務業協會會長陳開萌看來,老幼共托模式值得推廣,一方面,小孩能讓老人感受到生命力,對他們的健康和生命延續有幫助;另一方面,老人也能向孩子們講述人生閱歷故事。

“但是推廣該模式也會面臨一些困難,例如,既有養老機構,又有幼兒園或托育園的場所並不多;一些家長可能對將老人、小孩共托存在顧慮。”陳開萌建議,相關部門應鼓勵和引導機構嘗試新模式,家長也應以開放心態嘗試老幼共托。

邱傳旭認為,實施老幼共托模式的前提是在同一物理空間內既有養老機構,又有托育園或者幼兒園。有的醫養融合機構居住的多為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並不適合在此設置幼兒園、托育園,因此,推行過程不能一刀切,而應循序漸進、因園制宜。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

責任編輯:品一

熱點關注

鏡頭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