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陸克文:加強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

發佈時間: 2015-06-26 19:16: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齊銳  |  責任編輯: 晴天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主席、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發表演講 攝影:中國網 楊佳

 

  (中國網6月26日訊 記者齊銳)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于6月26-27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本屆峰會主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2015年後新路徑”。中國網對本次峰會進行了全程報道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主席、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先生為大會致辭,陸克文首先風趣得談到自己是一個中國通,對北京最熟。在過去30年裏曾經125次來到中國,他認為自己可能是全世界中國國航最可靠的一個客戶。接著陸克文對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發表了自己的建議。

 

以下是演講文字實錄:

陸克文: 尊敬的劉延東女士,尊敬的曾培炎先生!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我們前政治家發表講話。我很高興再回到中國,據我自己統計,這是我在過去30年第125次來到中國,因此我認為我可能是全世界中國國航最可靠的一個客戶。開始的時候還是民航,現在是國航。也特別高興回到北京,我和我太太和女兒在北京住了許多年,我們的女兒現在也有了自己的小女兒,是中澳混血兒。從我1976年開始學習中文,過去幾十年我一直觀察中國的改革和變化,現在我開始用英文演講。

陸克文: 我目睹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文革時期封閉的國家變成了現在中等收入國家,現在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大國,中國的智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讀過一份報告是中國社科院馬洪教授的,這份報告為鄧小平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經濟改革藍圖奠定了基礎。在公共政策領域,智庫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他們提供的思想産品的品質,也變得越來越高,成為了世界的一流智庫群體。當然中國的智庫並不是完美的,沒有國家的智庫是完美的。我們從中國的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可以汲取很多經驗。當然我們和中國的政治制度大有不同,但是中國開始制定政策的時候,會廣泛的徵求人民的意見,首先在中國的公共政策群體之間提出一些想法,包括政府機構、大學和智庫,之後派中國的代表團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來看一看類似的政策在其他國家落實的案例研究。第三是這些意見會提交給北京進行更高層次的政治審議。之後這些意見會在省市層面進行試點,然後再在全國推廣。然後這些匯集的意見會提交給黨中央或者國務院,做最後的決策,之後再提交給全國人大進行依法的審議,這是非常全面的一個過程。

陸克文: 在這個複雜的過程當中,智庫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讓我現在來跟大家談一談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兩年半之前,十八大召開,當時中國共産黨提出要加強國家的智庫建設,或者用習主席的話説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七個月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也就是習近平主席親自擔任負責人的小組,發佈了一份報告,也就是如何加強中國的智庫建設,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所以就要廣泛的徵求人們的意見,建立越來越廣的知識體系。另外,他也指出中國智庫在未來發揮的重要作用,他也認為中國智庫的建設是中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偉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所謂聖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其中的想法就是一個高品質的智庫群體,可以提高政府決策的品質,也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胡鞍鋼曾經説過,中國的智庫必須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樣能夠讓中國的想法、意見建議以及中國的聲音可以讓更多的人聽到。

陸克文: 在中國有四種智庫,第一是依附於黨、國家以及軍隊;第二是社科院;第三是大學智庫;第四是民間智庫。這些智庫都應該發揮作用,以應對越來越多的政策挑戰。在中國領導人面臨諸多的政策挑戰之時,智庫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大家都了解中國在這方面面臨的挑戰,我們中國缺少可耕地,缺少水,土壤惡化,空氣污染,氣候變化。當然中國並不是唯一面對這些挑戰的國家,但是中國的人口眾多,還有印度人口也眾多,所以在這些國家可持續發展是很嚴峻的挑戰。在2012年我是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層小組的成員,寫了一份報告,是“有韌性的人民,有韌性的地球。”這是2012年“裏約+20”峰會的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提出了社會正義、經濟發展以及環境可持續的一個概念,並將其匯集到單一的分析和政策框架下。第一次可持續發展報告是1987年撰寫的,現在25年已經過去了,但是落實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框架進展緩慢。9月份通過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是重要的一步,可以讓我們凝聚全球政策共識,並且讓國際社會更加關注這一問題。但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評價指標是“是否能夠真真正正的落實”,而不是聯合國文件到底説了些什麼。

陸克文: 我現在談一談智庫以及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個道義問題。7月份我們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融資會議,12月份舉行可持續發展大會,在12月舉行巴黎大會。這些進程都是政府之間進行的,但是智庫也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來想一想如何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希望在12月份能夠達成協定。這就是為什麼我所在的協會以及研究院已經成立了一個三方的政策委員會,由美、中、印三國的智庫參加,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展開氣候合作。尤其是在技術創新領域,這很重要,因為中國、美國、印度這三個國家是世界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們需要發聲,我們現在面臨很重要的挑戰,就是技術方面的突破,我們需要這樣的技術突破才能將經濟發展、能源供應以及依賴化石能源之間實現脫鉤。

這一點也體現在最近一份報告中,這份報告是由英國的科學家撰寫的,叫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阿波羅計劃”,這份報告提到“如果沒有巨大的政策轉變,在2035年二氧化碳的濃度將會導致全球的溫度上升4度。”這是和工業化之前的水準相比。這份報告也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倡議,那就是能源的成本能夠降低,生産運輸以及存儲的這些成本,讓清潔能源能夠下降,比油氣以及煤炭都要低,這樣才可以。

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要實現技術方面的突破,進行大力的科學研究,讓清潔能源的成本能夠降低。這份報告也顯示,現在全球由政府提供的關於可再生能源的資金只低於2%的公共部門資助的科研。我們在這方面的花費也非常的低,和在可持續能源方面的補貼來比,簡直是相行徑處。有些人將其稱作“曼哈頓計劃”,無論稱作什麼,落實更加重要。我們需要在科學部門、智庫之間廣泛合作,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陸克文: 最後,我想説21世紀全球化的速度以及力度會影響全世界的政府決策,但事實上無論是北京、美國、印度、德國等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感到力不從心,他們覺得全球化的程度越高,面臨的政策挑戰就越大。全球機構不能單打獨鬥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國家政府彼此之間密切合作,卻可以産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在建設21世紀智庫的時候,無論是在中國、美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區,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要在彼此之間展開有效的合作。無論是外交政策、經濟政策還是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智庫之間的聯合政策委員會,我所在的協會就在做這項工作。但是我們還需要做的更多,因為21世紀是一個相互聯繫的世界,我們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的智庫,需要公共領域和私營部門的智庫,中國和美國都需要做更多,世界各國都需要做得更多。35年前有人説,我們需要加快我們的步伐,以更好地利用清潔能源,現在我們需要在可持續能源方面展開更好的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挑戰。謝謝。

 

專題: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

 

責任編輯: 晴天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