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雪花飄飄湯煙嫋嫋

中國網 | 時間: 2010-05-18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網:其實如果説到北海道的話,可能很多朋友對它更多的印像是來自電影或者是來自於影視作品,特別是《非城勿擾》讓很多人認識了北海道,它是不是如電影中展現的那樣,可能找一個小酒館、大家喝喝清酒,聽聽日本傳統音樂,跟咱們內蒙那邊是不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許金龍:剛才我説了北海道是一個移民的地區,日本喝酒是很有習慣的,叫清酒,大概就是15-16度這樣的,非常好喝,但是不知道這個脾性的人容易喝多,醉起來也不比白酒差,甚至比白酒更糟糕,北海道這個地區是各地的移民都有,有的去了以後把各個地方的文化都帶過去了,當地的札幌啤酒,在日本也是比較有名的,當地也有各種各樣的清酒,但是清酒應該不是日本最好的清酒,最好的清酒在長野。造日本酒最要緊的幾個條件,第一個大米要好,第二水質要好。日本人喝酒是這樣的,剛才您説的像《非誠勿擾》裏面喝酒,日本本土那兒都如此,小酒館是非常講究禮儀的地方,平時在其他地方見到誰都要鞠躬,小聲説話,但在這個地方大家可以不用那麼顧慮,小酒館裏面大家可以高聲的唱歌,高聲的喧嘩,大杯的喝酒,大塊吃肉,人家不用帶著假面具生活了,可以率性而為,所以大家也願意去這種小酒館,雖然規模不是很大,可是大家都覺得很開心。

在這裡個人喜歡喝的酒,有燒酒,有本州的人喝清酒,北海道這個地方相對來説比較雜一些,但還是以清酒為主,當地比較寒冷,他們也喝一些燒酒,燒酒來自於南韓,度數相對高一些,大概在30-40度左右。

中國網:剛才許教授説北海道這個地方還是比較純樸,遠離工業區,那這個地方的建築會和其他的地方有明顯的不同嗎?

許金龍:北海道地區受到俄羅斯一些影響,俄羅斯有一段時期把這裡佔有,最後俄羅斯敗給日本,日本又搶回去,所以這裡有很多當地和俄羅斯的混血兒,同時因為是寒冷區域,那邊的雪特別厚,有時候一夜之間就能下一米深的雪,它的房子建的比較陡。

    中國網:你指的是房頂比較尖?

    許金龍:對,如果房子建的不是那麼陡,積雪可能會把房子給壓跨。積個兩、三米是非常平常的事,還需要有人上去把它耙下來,這時候還需要打電話給消防隊,消防隊什麼事都管。所以建築房子的時候相對比較陡一些,便於滑落下來,而且他們建造用的不是普通的瓦,它們用的瓦摩擦系數比較大,鐵皮滑溜一些,摩擦系數比較小,所以雪一有重量,就溜下來了,鐵皮而且能吸熱,雪不太容易粘住,室內的溫度傳上去讓它滑下來。

    中國網:這些細節如果許教授不向我們介紹,可能我們真的不會注意到,這樣的房子真的非常有實用性。

    許金龍:所以到了北海道之後,有一個景色就是它的房頂挺好看的,五顏六色的,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有的漆成綠顏色的,但是大部分人弄成紅顏色,有的是淡紅的,有的是粉紅的,有的是紫紅的,那個顏色挺好的。

中國網:如果説到內蒙古,有一次我在車上聽到蒙古族歌曲,歌中唱到“美麗的蒙古包像珍珠一樣散落在綠綠的草原”,然後你聽著女中音悠揚的歌聲就在想像,這個蒙古包在草原上是多美麗的景象。它的特色和實用性在哪兒?巴根先生您給我們介紹一下。

    巴根:蒙古包是根據遊牧習性而建的,它的實用性是容易搭建,材料都是輕便材料,完全是木頭,氈子,把木頭架起藤條,用氈蓋起來,非常輕便,走的時候捲起來放在車上就走了,和他的遊牧習性是關係的,要不然建個鋼筋混凝土的他搬不走的。遊牧是為了逐水草而牧,哪個地方水草好,就把牛羊趕到哪去,在個地方生活一段,三年一牧,過三年之後再回來,這個地方水草又恢復如初。

    中國網:三年一般來説是一個週期?

巴根:對,三年一個週期是基本的,但是也有一年一個週期的,打仗往外走的時候,也把這個帶上,跟軍帳一樣,一會兒就架起來了,不像咱們中原的房子。再一個是地震的時候也不怕,倒下來也砸不死人,但是現在蒙古包逐漸在消失,比如像在呼和浩特已經看不到了,只是飯店把它當作一種景點,讓客人們參觀,在裏面吃飯等等。但蒙古包也有弊端,在蒙古包裏面,人吃的可以解決,但是排泄問題只能到外面去,而且冬天大雪壓塌蒙古包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夏天的時候納涼不方便等等很多問題,所以現在也是鼓勵牧民定居。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