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與粟裕均曾辭讓元帥銜 為何各自結果不同 |
中國網 | 時間: 2011-07-28 | 文章來源: 鳳凰網 |
核心提示:得知中央準備授予元帥軍銜後,被毛澤東稱讚“是個老實人”的羅榮桓深感不安,他再次表現了一個純粹共産黨人的高風亮節,立即給毛澤東寫信,説自己參加革命較晚,請求不要授給他這樣高的軍銜。 羅榮桓的請求無疑是誠心誠意的,但他的授銜與否,顯然已不是個人的榮譽與待遇問題,而是代表了秋收起義以及全軍的政工隊伍,因此這一請求也就未被毛澤東批准。 本文摘自:《名將粟裕珍聞錄》作者:張雄文,出版:北嶽文藝出版社
北京碧波盪漾的什剎海旁邊,有一個被分隔開來的普通四合院,院裏住著兩戶人家,前面的男主人是羅榮桓,後院則是粟裕。 兩家比鄰而居,和睦相處。兩位男主人辭世後,家人依然平靜地住在此處,一晃就是半個多世紀。 這當然不是普通的人家,也不是房管部門隨意的安排。羅榮桓搬進來的時候,職務是總政治部主任,粟裕住過來的時候,則是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不久又被毛澤東任命為總參謀長。 這兩個湖南老鄉,一文一武,雖很少一起共事,打天下的時期,“紅軍隊裏每相違”,大多分處不同的戰略區,並不很相知,卻因後半生做了遠親不如的近鄰,成為人生難得的有緣人。 其實,兩人有緣的還遠不只半輩子鄰居,他們的經歷與資歷也大體相當,可謂半斤八兩,難分伯仲。 粟裕1907年8月生於湘西的會同,羅榮桓則于1902年11月生於湖南東南部的衡東,一東一西,遠隔千里,兩人相差五歲。 一般而言,年齡稍大,往往意味著更容易積累資歷,但對粟裕來説,羅榮桓似乎是個例外。 1923年,二十一歲的羅榮桓開始了“造反”經歷,在長沙參加反日、抵制日貨活動。 這年,粟裕十六歲,剛念高等小學,可謂“乳臭未幹”,卻也“人小鬼大”,在會同參加罷課,抗議軍閥欺壓老百姓。 此後兩年,羅榮桓與粟裕分別在青島大學、常德二師唸書,不過聖賢書倒沒讀進去多少,大部分時間在搞第二職業:參加學潮,反帝愛國。 1926年,羅榮桓收拾好行李,走出了校園,但“畢業即失業”,只得回到老家衡東,當了一個愁悶的待業青年。官逼民反,他很快參加了農民運動,和農民兄弟們打成一片。 粟裕還是做他的學潮活躍分子,支援北伐,聲援工農運動,忙得不亦樂乎。這年11月,他還領先羅榮桓一步(七個月),加入了共青團。 1927年,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常的一年,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似乎人人要過一道坎,或平步青雲,或身首異處,抑或碌碌無為。 粟裕與羅榮桓都把握了人生的機遇,迎來了一個鐵與血的時代。 這年,中共相繼發動三次大起義,創建自己的武裝。他們兩人都加入了中共,分別參加了最早的兩大起義: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 羅榮桓比粟裕更幸運的是,他參加的秋收起義,儘管晚于南昌起義一個月,但因為是“毛主席親自來領導”,對羅榮桓而言,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這是羅榮桓後來深受毛澤東信任與不斷提拔以及代表秋收起義“山頭”,最後授銜元帥的重要原因之一。 “激流歸大海。”1928年,粟裕與羅榮桓殊途同歸,分別跟隨朱德、毛澤東相聚在井岡山。 這年4月,羅榮桓上了一個臺階,做了工農革命軍(紅四軍)三十一團的營黨代表。粟裕還在原地踏步,不過轉行做了軍事主官,成為紅四軍二十八團的連長。 1929年,紅四軍先後召開了兩次著名的代表大會:七大與九大。毛澤東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起伏,不過有驚無險,部隊最高指揮官——前委書記一職先失而復得。這兩次大會粟裕都參加了,耳聞目睹了這一戲劇性變化的全過程。羅榮桓則只參加了後面的紅四軍九大。 兩人這一年又開始平級,成為團級幹部,而且“專業”也一樣,粟裕重新撿起了政工的老本行,做了紅四軍二支隊政委,羅榮桓則是九支隊政委。 不過,因為是秋收起義的老人馬,毛澤東重新成為前委書記後,吸取紅四軍七大自己的票數不多,前委書記選舉中慘痛落馬的教訓,推薦羅榮桓做了紅四軍前委委員,比粟裕多了一個頭銜。 這雖然似乎是虛職,卻無疑是一種重要的資歷積累。1930年,兩人又進了一大步。 羅榮桓的跨度要大一些,先是做了二縱隊黨代表(師級),因為毛澤東、朱德上了一個臺階,成為紅一軍團的軍政最高首長,原來的紅四軍就交給了羅榮桓、林彪這一文一武打理,因此羅榮桓很快接替毛澤東在紅四軍的職務——政治委員(即黨代表)、軍委書記,成了軍級幹部。 粟裕的速度也不算慢,緊緊跟了上來。到年底的時候,做了紅十二軍六十五師師長,不久,又改任六十四師師長。 這一年,他二十三歲,正是當代青年在大學校園卿卿我我,懵懵懂懂,或者在校外四處投遞簡歷,為一張飯碗奔波勞碌,乃至淚眼婆娑的年紀。 一年過後,兩人還是老樣子,但也有不大的變化。 羅榮桓的軍委書記一職被林彪接了過去,成為第二號人物。粟裕則轉任紅四軍參謀長,做了三把手。 兩人開始在一個鍋裏吃飯,有了一段短時間的共事。後來的鄰居緣分,大概從這裡就開始結下了。 1932年,兩人依然保持原來的級別,不曾“進步”,具體職務則有些異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