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信箱    

 
 

 

德國,呂貝克漢薩同盟舊城

 

    德國,呂貝克漢薩同盟舊城,文化遺産,1987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著名的漢薩聯盟的首府,建於12世紀,直到16世紀,一直是北歐的商業中心。現在保存著當時的城市佈局和15到16世紀的許多建築,如城墻、城門、碉堡、貴族住宅、記功碑、教堂以及鹽庫等。

    呂貝克舊城位於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呂貝克市,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山地城市。自1143年建城以來,一直是歐洲著名的港口及商業城市,它的影響與漢堡、哥本哈根、不來梅等其他漢莎同盟城市相當。回顧歷史,早在819年,此地便建有一座城堡,稱為"老呂貝克"。11世紀時,呂貝克改名為"留比斯",意為可愛之城。1143年,荷爾斯泰因伯爵阿道夫二世在"可愛之城"的基礎上重建呂貝克,形成了如今舊城的雛形。1159年的一場大火之後,呂貝克城重新佈局,其魚骨狀的大街和四通八達的小巷成為日後北歐城市佈局的模式。1226年,該城成為自由城邦;1358年,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的總部所在地,確定了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16世紀,隨著北歐諸國的逐漸強大,呂貝克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進入二十世紀後,該城早已風光不在,二戰後盟軍的空襲摧毀了舊城五分之一的建築,其中包括著名的教堂和市政廳。戰後德國政府努力修繕和保護殘存的文物古跡,使得呂貝克舊城依舊成為北歐地區的一座保存良好的中世紀古城。

    呂貝克舊城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舊城東部和北部區域,第二部分是舊城的西南區域,第三部分是聖瑪麗教堂及市政廳。

    舊城區的東部和北部現已被劃為保護區,保持著中世紀的完整格局。這一區建築的最大特點是將10世紀城市特有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和諧地融為一體。城市上空輪廓由7座高聳的教堂塔樓構成,突出體現了該城特有的風格。它同時又是一座活的建築博物館: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克克式、非經典式,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各種建築風格都有。其中哥特式的聖瑪麗教堂、羅馬式的大教堂等眾多教堂尖頂簇擁在舊城區上空,仿佛是一片教堂的森林。1942年,聖瑪麗教堂和聖彼得教堂的尖塔曾在空襲中被毀,1956-1962年間重修。不足的是續建的建築在結構、造型比例和組合形式上與相鄰的原有建築風格相異,未能與舊城傳統形式相統一;但由於續建範圍小,故未對整個城市景觀造成損害。

    舊城北區是中世紀城鎮特色的典型代表,而這些特色主要通過當地獨特的磚造房子和建築階梯形的山花顯示出來。中世紀由於對空間需求的增長,建築結構上出現了內院和背街,臨街的房子將內院與大街隔離開來,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內向性格,同時也造就了舊城的獨特風貌。城東區保存一些手工藝人的樸素住宅,這些住宅大都設有內院,有一定的虛實開闔變化。城內的貴族宅邸則更為講究,它們結構堅固,設施完備,空間富於變化裝飾精巧細緻,藝術價值很高。其中頗具特色的有:變化豐富的大廳、古色古香的壁爐、彩繪的木製天花板、房間嵌板細工和拉毛粉飾吊頂,還有花園的側廳。現在這些建築都加以保護,精心修補。

    舊城的西南區是幽靜而略顯拘謹的城區,也有一些浪漫的田園風格,呂貝克人將這裡稱為"畫家角"。

    在舊城中心的制高點,坐落著聖瑪麗教堂和市政廳,這二者相毗鄰,成為呂貝克最重要的建築物,並因其藝術的高貴价值而在歐洲享有盛名。這兩座建築當時曾在整個北歐有廣泛影響,以致波羅的海沿岸的大量建築都紛紛模倣。其中聖瑪麗教堂被作為哥特式磚構大教堂的典型;而市政廳則被當作該地區市政廳建築的樣板,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它的一半是哥特式的,而另一半是麗娜莎挪式。在後來的幾個世紀,市政廳一直是遠近城市爭相效倣的典範。

    舊城西側坐落著荷爾斯坦因大門,這個13世紀建成的古城門一直是呂貝克城的象徵。它建於1466-1477年,為晚期哥特式風格。登上城門,可以眺望整個呂貝克舊城。城堡現已成為博物館,陳列著古代的作戰地圖、兵器和戰船模型。二次大戰中,呂貝克的許多古建築遭到戰火毀壞,但荷爾斯坦因門僥倖保存下來。

    呂貝克舊城的建築物組合自然,風格統一,有著動人的城市景觀效果,表現了呂貝克城市藝術的高度成就。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座包括近千座建築的漢薩同盟古城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北京大學 晁華山)

    中國網2003年9月

漢薩城市呂貝克遠景

呂貝克城哥特式建築

呂貝克城建築

特拉維河邊靜靜的一角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複製或建立鏡像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