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信箱    

 
 

 

德國,特裏爾的羅馬時期建築、大教堂和聖瑪麗亞教堂

 

    德國,特裏爾的羅馬時期建築、大教堂和聖瑪麗亞教堂,文化遺産,1986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西元1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城鎮,後來的一個世紀成了商業中心,3世紀晚期被稱為第二個羅馬。從保存的記功碑的數量和品質可以看出當時羅馬文明的繁榮。現在是德國保存羅馬時期建築最多的城市。

    特裏爾(又稱特雷維斯)位於德國萊因蘭--普法爾茨州,有"北方的羅馬"之稱,城內有大量古跡,使該城成為古羅馬文明的傑出見證,1986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這座古羅馬城市建於西元41-45年,當時名為"科隆·奧古斯都·特雷維羅魯姻"。大約西元2世紀中葉,特裏爾四週修築起6500米長的城墻,並構築碉堡和城防工事,鞏固其軍事重鎮的地位。

    西元293年羅馬建立"四頭政治",特裏爾成為首都之一,從此繁華起來,被稱為"第二個羅馬",康斯坦齊奧·克洛羅進行城市重建工程,西元306年由君土坦丁繼續進行,修復了露天劇場和公共浴池,修建了馬克西姆馬戲院和宏偉的皇宮。西元326年,君土坦丁為紀念其執政20週年,建造了大教堂和聖瑪麗亞教堂。

    哥特人入侵後,帝都遷往米蘭,特裏爾開始衰落。但它一直保持著2世紀的城建佈局。城內兩條主要街道交叉組成拉丁十字形,構成整座城市的兩條主軸線,名勝古跡按十字分佈,其中有摩澤爾河上建於西元45年的羅馬橋、"巴巴拉"公共浴場和皇家浴池,依佩特裏斯山而建的安菲劇場、大會堂和波塔尼加廣場。

    波塔尼加廣場僅為一塊空地,旁有一座名為"波塔尼加"的城堡。"波塔尼加"在拉丁語中意為黑門,據説是因建築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黑門建於西元2世紀,是羅馬人為抵禦日耳曼人進攻而修築的,長36米,寬21米半,高30米,由兩座半圓城門和上面的雙層碉堡構成。1041年黑門被改建成教堂。

    特裏爾城內教堂已堪稱歐洲少數教堂建築的傑出代表,它始建於4世紀,由連接在一起的聖彼得教堂和聖瑪麗亞教堂組成。聖彼得大教堂集鐘樓、祈禱室、唱詩班排演廳、神職人員寓所和墓區殯葬室于一身,由於年代久遠,經反覆修整,其建築風格十分複雜,有古羅馬時代的圍墻,中世紀時期的城堡,巴洛克風格的屋頂和19世紀建造的光塔。教堂內部有耶穌與聖瑪麗亞和彼得在一起的雕像,還有早期文藝復興的壁畫和許多價值連城的宗教器皿,以及經典善本和金銀珠寶。

    聖瑪麗亞教堂是德國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築之一。教堂的地基像一朵玫瑰,既象徵了聖瑪麗亞的美麗純潔,也代表了耶穌的幾個門徒,教堂內隨處可見極具基督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畫,其中,屋頂畫描述了聖母瑪麗亞領受天使向她傳遞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將由聖靈感召而生耶穌的故事,畫中人物多達30余個,個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

    二戰期間,聖母堂遭到嚴重毀壞,特裏爾人在戰後進行全力整修,使建築基本恢復面貌。現聖母堂除一部份留作宗教場所外,大多殿堂佈置成為文物展覽館。(北京大學 晁華山)

    中國網2003年9月

特裏爾的主要市場

波塔尼格拉城堡

凱澤爾德爾門遺跡

特裏爾羅馬時期建築

巴西利卡教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複製或建立鏡像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