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信箱    

 
 

 

埃及,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

 

    埃及,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文化遺産,1979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這處考古遺址包括阿布辛拜勒(Abu Simbel)的拉姆西斯二世的廟宇和菲萊島(Philae)上司生育和繁殖的女神艾西絲神廟。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國際援助,將這一遺址遷移保存,避免了阿斯旺高壩形成的水庫將其淹沒。

    努比亞古代遺址位於埃及東南部,它體現了數千年前宗教建築藝術的特點。這一宗教建築藝術伴隨著地中海盆地和尼羅河谷各種文明相繼的興起而蓬勃發展。1964年,埃及政府要修建阿斯旺高壩,努比亞古跡面臨永沉湖底的厄運,這時,它的世界價值才為世人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各國發出拯救努比亞的呼籲,51個國家做出了反應。從1960年到1980年,專家們進行了40多次大規模的挽救古跡活動:由24個國家的考古學者組成的考察團實地勘察了受湖水威脅的地域;22座廟宇經過測定方位和計算,拆散後化整為零轉移到安全地帶,然後以其舊貌重建。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努比亞地區最雄偉的建築是阿布辛拜勒兩座寺廟,位於埃及最南端尼羅河岸,是古埃及十九世王朝著名法老拉姆西斯二世于西元前8世紀建造。大廟坐西朝東,依山開鑿,正面高31米,門前有4尊法老坐像,高20米,氣勢雄偉。60米進深的廟內石梁柱廳和神像壁畫,栩栩如生。王后寺廟規模稍小,又稱小阿布辛拜勒廟。1964年遷移時,聯合國大力支援,瑞典專家提出切割拆卸重新裝配的方案,將神廟後移180米,比原址高65米。整個工程于1968年9月竣工,耗資3600萬美元。為紀念這一拆遷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蘭經、二張埃及報紙和一些埃及硬幣以及搬遷過程的文件。切割拆卸大廟時,要求石塊儘量地大,接縫盡可能地小。每塊重量一般為20至30噸。大廟被切成807塊,小廟被切成235塊。這些石塊用起重機謹慎吊起,運至貯石場按編號存放。然後再運至新址按原樣重新裝配。神廟的裝配工作,正面的接縫全部用與石頭同樣顏色的灰漿補嚴,幾乎未留下任何切割過的痕跡,但廟內裝飾面卻故意接縫明顯,讓遊客與後人聯想起神廟的搬遷。

    遷移後的大廟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時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時節,太陽光線可以穿過開鑿在岩石裏面深達63米的祭臺間,然後照在太陽神雕像上,大神廟是供奉太陽神的。

    獻給女神艾西絲和哈索爾的菲萊神廟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築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現已被轉移到靠近阿吉基亞的小島上。

    其他大的寺廟分別重建在四個精心挑選的地點:羅馬時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飾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貝瓦裏寺現已聳立在高壩附近;達克卡寺、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在瓦蒂塞布阿;建於西元前15世紀圖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諾菲斯二世執政時期的努比亞地區最古老的寺廟馬達寺廟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現移至阿馬達;阿布·奧達祭臺和普薩墓龕被送到阿布辛拜勒的尼羅河對岸。

    此外,努比亞露天博物館同時還包括從阿斯旺地區蒐集到的古代建築,因為阿斯旺地區是古埃及人入侵努比亞時的墓地,無論從文化角度還是從歷史角度看,它同努比亞都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博物館也包括下列地點和古跡:埃列芬蒂諾島、古王國和中王國時代的庫貝特-哈瓦墓地、法老採石場以及未完工的方尖石碑、科普特教的聖·西米恩大修道院和法特米時期的伊斯蘭墓地。(北京大學 晁華山)

    中國網2003年9月

阿布辛拜勒神廟全景

神廟外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

阿布辛拜勒神廟內的壁畫

菲萊的神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複製或建立鏡像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