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信箱    

 
 

 

澳大利亞,卡卡杜國家公園

 

    澳大利亞,卡卡杜國家公園,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1981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1987和1992年擴展範圍。

    這裡是獨特而複雜的生態系統,潮汐漲落,沖積平原,低窪地帶和高原,是適合各種獨特動植物繁衍的理想環境。北部地區4萬多年來一直有人居住。岩畫、石刻和考古遺址記載了從史前時代到現在仍然居住在這裡的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

    公園位於北部地方首府達爾文市以東200公里處,面積兩萬平方千米。這裡是一個典型的生態平衡的地區,包括那些潮汐淺灘、漫灘、低窪地以及高原在內,為那些大量的珍稀動植物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條件。有的物種在這裡已經延續4萬多年。這裡有許多岩洞,洞內的壁畫、石雕以及人類生活遺址,表現的是從遠古的狩獵人群和採集人群,直到目前當地的土著居民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1972年以前,這裡是地球上最後一片不為外界人所知的與外界隔離的土著人居住地。數百名土著人仍然過著石器時代群居的原始生活。從考古學和人種學角度評價,這裡是保存非常好的地方。以前這裡是土著自治區,1979年被劃為國家公園。1981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這裡的地層構造相對穩定,既有古老的的特徵,又有現代的活動地貌,是形成這裡特殊自然景觀的重要原因。最古老的岩石超過20億年。公園絕大部分的土地經歷了嚴重的風化淋濾。公園裏有四種主要的地貌類型。阿納姆高原西緣有引人入勝的懸崖峭壁、飛流直下的瀑布和幽深詭秘的洞穴。懸崖絕壁高度在30-330米之間,綿延500多公里。這是由於具有較強抗風化能力的石英砂岩覆蓋于抗風化能力較弱的岩石上,下伏岩石由於侵蝕作用而變得軟弱,而上覆砂岩被破壞最終垮塌。這就造成了許多陡壁和洞穴,這些岩石上和洞穴裏畫著許多當地土著居民繪製的岩畫。這種錯綜複雜的岩石垮塌造成了無數分割的小環境,因而高原的生物和種群的生態類型複雜多樣,含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物種組合,其中的一些甚至是冰川時期的孑遺。懸崖地區的水生生態環境在旱季對於淡水魚類是重要的避難地,其中有幾種的分佈範圍極為有限。

    高原上的大多數晚白堊紀岩石被沖刷掉後,裸露出下伏的抗風化能力較強的層狀石英砂岩,因而形成現在的崎嶇不平的地貌。高原區大部分地區缺乏土壤,地表是裸露的道路和砂岩露頭。高原的頂部有土壤,局部地區土壤厚度達到150釐米之多。然而在高原的峽谷中分佈著許多零星的土地,正是這些土地為雨林和古老的孑遺物種提供了生活空間。

    山丘和盆地大部分在公園的南部,這些山丘形成了現代的侵蝕面,活動斷層造成的構造三角面和構造斜面都分佈在這些山坡上。這些構造面之間被一些距離不等的沖積扇所分割。

    一系列平緩起伏的低地平原,分佈于達爾文盆地和阿納姆地區之間。沿岸河流平原地帶是河流和潮汐共同控制的地帶。它們形成了現今的地表形態,同時也是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這裡是熱帶季風氣候,有界限分明的雨季和旱季。氣候是決定這裡的水文地理特徵、植被和土地形式的主要因素。這裡是澳大利亞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9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11月到次年的4月之間的雨季,局部的雷暴和季風造成的低氣壓,是這種氣候的典型特徵,時常引起暴雨和熱帶颶風。5-10月份的旱季裏實際上沒有降雨,土地非常乾旱。一般來講,年平均降水量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從1565毫米降到南部地區的1100-1200毫米左右。濕度在1月份到3月份之間最高。全年氣溫都很高。月平均最高氣溫在7月份的33°C 到10月份的42°C 之間。明顯的季節性降水導致地表水流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雨季裏,河流暴漲,大面積的低地經歷了洪水侵襲。到了旱季的末期,水流停止,在河流達到了最高水位地方,形成了一系列淺水洼地和其他形式的乾涸河道。

    公園內植物類型豐富,超過1600種,這裡是澳大利亞北部季風氣候區植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尤其特殊的是阿納姆西部砂岩地帶的植物多樣性,這裡有許多地方性屬種。最近的研究表明,公園內大約有58種植物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植被可以大致劃分13個門類,其中7個以桉樹的獨特屬種佔優勢。這裡有澳大利亞特有的大葉櫻、檸檬桉和南洋杉,還有大片的棕櫚林、松樹林和橘紅的蝴蝶花樹等等。

    保護這裡的動物群無論對於澳大利亞還是對於世界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裡的動物豐富多樣,是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典型代表。公園中有64種土生土長的哺乳動物。佔澳大利亞已知的全部陸生哺乳動物的1/4還多。澳大利亞1/3的鳥類在這裡聚居繁息,品種在280種以上,其中各種水鳥和蒼鷹是代表性鳥類。在優美的環境中有禽鳴鳥啼,鼓噪熙攘,更顯示出生機昂然。每當傍晚飛鳥歸巢時,叢林中和水塘邊,澳洲特有的野狗、針鼴、野牛、鱷魚等便從巢穴出來覓食,在這裡又出現一幅弱肉強食的自然進化圖。另外還有75種爬蟲類,25種蛙類和上萬種昆蟲。而淡水魚類也不少,大約有50種以上。

    公園內有3個考古區,其中有澳大利亞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從年代和分佈推測,最早從印尼群島遷移來的人首先在這裡定居,在後來的幾萬年間才逐漸遷往澳大利亞的其他地區。遺址內有世界上最早的磨制石器,許多洞穴裏有兩萬多年前的以赭石色為主的彩色岩畫。在阿納姆高原這種洞穴最多,繪畫題材有狩獵英雄和被獵取的野獸。人體畫的形象奇特,人頭經常是倒三角形、半圓形和扇形,耳朵是方形,軀體和四肢特別細長,也有多頭多臂的人體。人物通常是在舞蹈,屈身,跳躍,奔跑的動作樣樣都有,有的畫讓人難解其意,很有點現代畫的氣勢。可見當年這些土著人能歌善舞,長于奔跑,富於幻想。這些繪畫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遺址也為澳大利亞的考古學、藝術史和人類史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北京大學 晁華山)

    中國網2003年9月

洞窟壁畫,舞蹈

卡卡杜平原景觀

卡卡杜高原景觀

卡卡杜的野生水牛

卡卡杜的瓶形樹

卡卡杜的濕地景觀

卡卡杜的沼澤地景觀

夕陽下的卡卡杜濕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複製或建立鏡像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