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汽車召回制度

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共同制定的《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今天頒布,將於10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

國家質檢總局作為主管品質工作的部門,根據《産品品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當前社會實際需要,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起草了《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並經過在網際網路和報紙上公開徵求意見,召開由各方代表參加的立法聽證會等程式,使這項立法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認同。相信這個規定對保護消費者和車主的合法權益,督促汽車經營者提高品質水準,促進全社會誠信水準的提高將起到積極作用。

認定:國家將設專家委員會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杜宇)新頒布的《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要求,對於汽車産品缺陷的認定由專門成立的專家委員會負責。

據質檢總局品質管理司司長于獻忠介紹,為了使缺陷汽車管理制度建立在科學、客觀、公正的基礎上,質檢總局將選擇具有客觀性、公正性的檢驗機構,組織建立專業配套的專家委員會作為技術支援單位,必要時委託進行有關汽車産品缺陷的調查、技術檢測和確認等項工作。目前,上述工作已有初步方案。

此外,《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明確提出,對於有關專家作偽證,檢驗人員出具虛假檢驗報告,或捏造散佈虛假資訊的,取消其相應資格,造成損害的,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策:車商隱瞞缺陷:罰!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杜宇)新頒布的《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為企圖隱瞞缺陷的汽車製造商制定了懲處辦法,除必須重新召回,通報批評外,還將被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據起草這部規定的有關專家介紹,製造商發生下列三種情況將受到懲處:一是製造商故意隱瞞缺陷的嚴重性;二是製造商試圖利用本規定的缺陷汽車産品主動召回程式,規避主管部門監督;三是由於製造商的過錯致使召回缺陷産品未達到預期目的,造成損害再度發生。

另外,製造商拒不執行指令召回的,將被暫停或收回汽車産品強制性認證證書。對境外生産的汽車産品,將停止辦理缺陷汽車産品的進口報關手續。在缺陷汽車産品暫停進口公告發佈前,已經運往我國尚在途中的,或業已到達我國尚未辦結海關手續的缺陷汽車産品,應由進口商按海關有關規定辦理退運手續。

解讀:召回不等於退換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杜宇)《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15日正式頒布,有關專家提醒廣大車主,缺陷汽車被召回並不等於舊車退還廠家,再換新車。

質檢總局品質管理司産品品質處處長汪立昕説,召回所説的缺陷是指由於設計、製造等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型號或類別的産品中普遍存在的同一缺陷,這種缺陷更多地表現為潛在的隱患。召回是針對群發性的故障,而不是偶然性造成的個案,産品某一方面有缺陷,並不意味著産品整體不好。如2003年發生群發性故障的幾種車型,都是技術含量十分高的汽車産品。

提示:消費者不承擔召回費用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杜宇)缺陷汽車召回,是否要消費者承擔一定費用呢?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召回對消費者是免費的。

這位負責人説,汽車召回是以消除缺陷、避免傷害為目的,一般召回是以更換、修理缺陷部件為主要特徵,具體召回活動由製造商組織完成並承擔相應費用。因此,召回對消費者一般是免費的。

同時,企業的召回活動又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的,政府主管部門在整個召回過程中要給予監督和指導,缺陷汽車産品召回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是一項十分複雜而龐大的系統性工作,涉及政策研究、法規制定、前期技術準備、資訊網路建設、實施後的日常運作管理以及宣傳、培訓等方方面面,需要國家專項財政予以支援。

連結:何為缺陷汽車

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新聞發言人劉兆彬解釋説: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製定發佈的關於《缺陷汽車産品召回管理規定》于3月15日正式頒布,並於2004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

缺陷汽車産品是指:由於設計、製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號或類別的汽車産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財産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的汽車産品。召回是指按照規定程式,由缺陷汽車産品製造商(包括進口商),採用修理、更換、收回等方式消除其産品可能引起人身傷害、財産損失的缺陷的過程。按照規定,一方面,消費者有權向主管部門、有關製造商、銷售商、租賃商或進口商投訴或者反映汽車産品存在的缺陷,並可向主管部門提出開展缺陷産品召回的相關調查的建議,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應當積極配合廠商進行缺陷車召回。同時,還可以登錄網站進行查詢。(質檢總局網www.aqsiq.gov.cn、中國汽車召回網站ww.qiche365.org.cn、電子郵件zhaohui@qiche.365.org.cn)。另外,對於明知有缺陷或隱瞞不報的汽車製造商,主管部門除責令其召回外,還要向社會公佈曝光,並依情節輕重,處以相應數額的罰款。

《北京青年報》 2004年03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