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從機制上保證教育公平 吳德剛  
 

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就其本質意義上講,是指教育機會“起點”上的公平,而非結果上的公平。教育公平的意義在於克服由於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區域、宗教等差異給個體受教育者帶來的任何不利影響,從而使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為了實現教育公平,需要建立有效的機制。

一、公共參與機制

社會的參與和監督對於教育公平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社會的廣泛參與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加速劑”。社會的參與能夠廣泛地調動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關注乃至支援,從而促進教育機會的不斷擴大並教育公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社會的參與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動力。在廣泛的參與中,社會各界必定會提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改革建議和思想,有利於教育改革的進行並推動教育公平。

第三、社會參與充分體現了教育民主的精神,有助於形成全社會關注教育、支援教育的良好風氣。近年來,社會的參與也隨著教育民主化的推進逐步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

社會參與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大到管理的參與、經費投入的參與、戰略決策的參與,小到教學過程的參與,如辦什麼學校,招收哪些人入學,聘任什麼樣的人做教師,如何籌措和配置教育資金以及學校教育如何進行改革等等。

隨著改革的深入,人民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將更為高漲,也將極大地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平等的實踐。

二、法制保障機制

教育法制是建立教育公平機制的根本環節,是維護教育公平已有成果的重要手段。國際經驗表明,通過立法程式,把國家關於擴大教育機會的方針政策、制度措施、實現目標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和整個社會所遵循的準則,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最有效措施。

當前必須重視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有關教育公平的法律必須符合憲法的基本精神,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限定能夠成為國家、社會和個人遵循的行為規範。其次,關於教育公平的教育法律與法規必須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法律與法規的存在和效力要不以政府機構的改組和人事更疊為轉移。而且有關教育公平的法律與法規要有強制性和權威性。再次,教育立法還要重視其可操作性和嚴肅性。

三、均衡發展機制

考察我國教育公平的現狀,農村義務教育、幼兒教育、少數民族教育、殘疾兒童教育、掃盲教育等是較為薄弱的環節,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

第一,要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機會的平等,是教育機會平等的最重要方面,關係到人生起點的公平。完善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當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將免費制提到議事日程。免費制是世界多數國家普及義務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徵。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尚未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費制度,這必將影響我國普及義務教育的實現程度,也影響義務教育的公平性的實現。

第二,要積極發展幼兒教育。發展幼兒教育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的重要措施之一,許多國家將發展幼兒教育看作是消除不同階段、階層和家庭文化差異,儘早實現教育機會起點上平等的重要途徑和補償性措施。我國幼兒教育比較滯後,尤其在廣大農村和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教育非常薄弱。

第三,要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教育。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一億。普及少數民族教育是當前教育公平制度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第四,關注和抓好特殊兒童教育。殘疾兒童入學率,可以充分體現義務教育的公平性、民主性和人道主義精神。

第五,保障女性受教育權利。男女性別教育機會的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難點。即使在非常發達的國家,婦女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和機會仍然沒有保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女性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狀況仍然存在,這在建立教育公平制度實踐中必須予以重視。

第六,要加強農村教育。城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是範圍最廣泛的教育機會不平等,是教育不公平的突出反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深刻地指出:“農村地區教育服務不足,有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我國有近80%的人口在農村,文盲中的絕大多數也在農村。要改善有著八億人口的農村的教育條件,還有待於整個社會所有人們的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和奮鬥。

四、政策導向機制

教育政策及其組織和實施直接影響教育公平。國際教育局在第三十七屆國際教育會議上,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成員國將“改進教育體系的組織和管理,作為提高效率的手段,以便擴大人們受教育的權利”。世界銀行曾經認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失誤是決策失誤。就我國現實狀況而言,建立教育政策導向機制,必須重視以下幾點:

第一,要實行教育經費傾斜政策。基礎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它對於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同時,它又是發展其他各類各級專門教育的基礎。因此,在經費的配置上,必須保證基礎教育的重心地位。由於我國經濟還不發達,教育的總投入是有限的,從這一實際考慮,國家在經費投入的總量配置上,應以保證青少年兒童受到良好的國民基礎教育為主。同時兼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據擇優培養的原則,適當發展高等教育。

第二,要進一步完善現有各級各類學校的招生政策,堅持科學命題、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改革高等學校和中專學校的就業制度,建立相對公平的畢業生就業的機制,打破地區與身份限制,營造公平用人的社會環境。

第三,是要重視教育內容的改革。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發展,無論城鄉中小學校還是各級專業院校,既要加強現代學科新知識的教學,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平意識,這是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這一重大主題對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四,要規範教育收費,堅決制止各種形式的亂收費。“亂收費”與教育機會平等的精神是相悖的,如果聽之任之,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不控制這一現象,必然會影響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平等的進程。

第五,堅持普及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延緩課程分流時間,盡可能使所有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識、技能、技巧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實現我國教育公平的長遠措施。

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平等是一個歷史實踐過程,相信經過不懈的努力,必將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