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靜靜的校園 周放  
 

——香港培訓見聞隨筆

此次“服務型政府建設赴港研討班”,是我們重慶市委組織部和重慶黨校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舉辦的。赴港之前,我們用兩天的時間,在校(重慶市委黨校)進行了出境培訓和“行政法”、“服務型政府”兩個專題的輔導。

在香港的短短九天中,我們聽了香港專家學者和理工大學教師的8次專題課,還到香港公務員培訓處、香港生産力促進局、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立法會等4個重要部門聽課、現場學習考察。整個安排緊張而又充實,大家的知識行囊一天天豐滿。

作為香港理工大學的“新學員”,我們對自己學習、生活的校園也一天天關心起來。

香港理工大學,位於香港九龍紅勘車站、以及著名的紅勘體育場旁邊,佔地9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7000平方米。校園建築很有特色:外觀主要是紅色磚體,這是典型的英國大學標誌,內地去的學員常諧稱為“又紅又專”。尤為獨特的是,理大的建築設計別具一格,校園正面外觀如同一個雄偉的城堡,校園裏邊看則是無數的獨立大樓,有不少是校友捐助修建或裝修的,大樓便以捐助人名字命名,如“李嘉誠樓”。校園內鮮花簇簇,芳草萋萋,綠樹成蔭,整潔安靜。

説起安靜,還真是理工大學的一絕!校園墻內的平和安詳、井然有序與墻外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兩組反差強烈的畫面,自然形成靜與動的鮮明對比。

更為奇妙的是,香港理工大學佔地面積不大,卻是全港學生最多的大學,在校就讀的全日制和兼讀制學生竟有22000多名——而我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有如此眾多的學生!什麼“人多”、“熱鬧”、“擁擠”這些個字眼,似乎從來沒有在腦子裏閃現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座靜靜的校園。

仔細調查,我們解讀出“安靜”的一些秘密:

——理大的教學區與生活區、運動區完全是分開的。任你在運動場上吼聲沖天,也絲毫沒有干擾;而生活區只有食堂在校園內,學生住宿、訪問學者住宿、外籍教師住宿都是公寓式,分散佈局在校外,正式員工則都住校外私房,政府給予住房津貼。在港期間,我們一般是早上到理工大學上課,中午在學校吃食堂,下午聽課或參觀後,晚上回訪問學者公寓“百粹苑”住宿。公寓的管理交由物管公司負責,自然少了許多喧囂與吵鬧。

——別具一格的建築設計,也是校園保持安靜的重要因素。表面看上去各自獨立的樓棟,樓層間是互相通達的,學生要由此樓到彼樓,無須下樓,可以如老鼠般在樓中鑽動,既減輕了電梯的負荷,又節約了學生時間、拓展了學員活動空間,還加速了學校的運轉,這也就是平常偌大個校園,你看到的學生為什麼不多的又一秘密。

香港理工大學,下設商管及資訊系統學院、設計及語文學院、建設及地政學院、工程學院、醫療及社會科學院、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等多所學院。國家學位辦批准全香港25個學位點,在理工大學就有17個。

理工大學由校董事會領導,校顧問委員會主席為董建成(董建華的弟弟)。學校現有教學人員一千多名。一個係一般只有一個教授,5、6個副教授,若干助理。教授月薪一般為10萬元,副教授月收入約7萬元(包括住房津貼)。要想進入理大工作,門檻較高。教師們多是博士,喝過“洋墨水”的也是一抓一大把,他們除必備專業知識外,都必須會寫“兩文”,即中文、英文,會説“三語”,即英語、粵語、國語(普通話)——不過,如果不是內地過去的老師,他們的英語都“棒極了!”他們的普通話則往往“糟糕透頂!”除教學外,教學人員必須參與研究工作、課程發展、專業顧問及其他專業服務等。大部分教職員工均與工商界保持了緊密聯繫,了解不同專業的最新發展,可謂“與時俱進”。

理大的校訓是“開物成務,勵學利民”,前句出自《易經》,意即使人通曉萬物之理,並據此去辦事,把事情辦好;後句取自漢代王充《論衡》,其意自明。學校的確發揚光大了校訓精神。1972年以來,就培育出20多萬大學人才。學校還為無數位在職人員提供了終身學習的機會。香港回歸後,理大為內地各省適應市場經濟、適應新的形勢培訓了不少骨幹,功不可沒。就是我們在這裡學習期間,全校160多間教室幾乎沒有閒置的。我們上午上課後,若下午參觀,不到教室,工作人員要提醒你一定拿走你的物品,因下午這教室往往就被安排別的班上課了!

負責我們班教學的理大商業中心行政主任王詩華女士告訴我,與我們同時在理大培訓的就還有江蘇、安徽等地的班次,可謂“生意興隆”!

香港理工大學——這表面上靜靜的校園,其實,充滿了競爭與搏擊,醞釀著創造與活力,涌動著自強不息的生命之激流!(作者係重慶市委黨校副校長)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