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科技期刊編輯的素養 武夷山  
 

科技期刊編輯德才識兼備,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編輯。今年1月去世的《科學美國人》創刊編輯之一丹尼斯·弗拉內根堪稱德才識兼備的典範。

從1947年《科學美國人》問世到1985年弗拉內根退休時止,他在主編崗位上工作了37年。他經手編輯了連續436期雜誌,每篇文章都是逐字逐句地審讀、修改、潤色,一般要反覆3遍。他為編輯加工稿件付出的心血是難以估量的,但是,他從未在《科學美國人》雜誌的任何一篇文章上署過自己的名字。這樣一種認真敬業的精神值得所有科技期刊編輯學習。

弗拉內根沒有在本人編輯的雜誌上發表過任何文章或署名,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會寫文章。事實上,他留下了不少文字,還編寫過幾本書,其中《21世紀前夜一個旁觀者的科學指南:弗拉內根版》甚為膾炙人口。雖然他並未受過正規的理工科高等教育,但是他知識廣博,才華橫溢。不然,絕對無法勝任《科學美國人》這樣一本多學科高級科普讀物的把門人之責。有一次,他在一次午餐會上遇見了著名電影批評家波琳·基爾女士,開玩笑地對她説:你肯定對科學一竅不通!基爾則回應道:“噢,那你就是一個無所不通的寫手!”弗拉內根後來説:如果還時興立墓碑的話,我倒願意在我的墓碑上自己的名字底下刻上“無所不通的寫手”這幾個字。

弗拉內根從擔任《科學美國人》的主編起,對於如何辦刊就有自己獨特的識見。首先,他認為,“科學就是科學家所從事的事情”,因此,要請親身搞科研的人寫文章。第二,文章要讓非科學家也讀得懂。他竭盡所能,邀請到像詹姆士·D·沃森(DNA結構發現者之一)、漢斯·貝特(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鮑林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奧本海默 (曼哈頓工程組織者) 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名流為雜誌撰稿,他則仔細修改潤色來提高可讀性。另外,他請來數學科普大師馬丁. 加德納主持數學趣題欄目,這一欄目迷倒了無數青少年甚至成年人。1947年時,原《科學美國人》(其實,傑拉德·皮爾和丹尼斯·弗拉內根並不是創辦了一個嶄新的刊物, 而是收購接手了原已存在但瀕臨破産的同名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然後將辦刊主旨完全改變了)的發行量為4萬份,到了弗拉內根退休那一年,即1985年,發行量高達60萬份,超過了著名政治、文學類雜誌《哈潑斯》和財經雜誌《財富》週刊。

有些科學傢具備雄厚的科研實力,但是甘願轉向科技期刊編輯崗位,“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美德。例如,《第四軍醫大學學報》英文編輯許福明教授的經歷就是如此。他從歐洲訪學歸國後,先是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頗有建樹。從1995年開始他逐漸參與期刊編輯工作,最終將兼職變成了專職,並在編輯崗位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所服務的期刊1999年獲得新聞出版總署首屆“國家期刊獎”,他本人2005年獲得“全軍優秀醫學編輯”光榮稱號。他在2004年發表于Science Editor(科學編輯)雜誌的一篇文章中,談了自己的體會。他認為,要想成為優秀的編輯,就要做一個學習者、工作者和教育者。做一名學習者,與本文前面提到的“學”是一致的。做一名工作者,就要強調使命感、責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熱情,這都是與“德”緊密聯繫的。好編輯還應該是一名好教師,這是許教授獨特的見解。也正是這一認識幫助他取得了異於常人的成就。

中國古人留下了大量含有“德”、“才”、“學”三個字的成語,如“德高望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等等。我們期望著這些成語能加在更多的中國科技期刊編輯的身上,而並非溢美之詞。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