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高等學校目標定位探討 李 定  
 

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迅速發展。隨著高校合併和擴招的浪潮,高等學校的規模迅速擴大。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規模達到447.34萬人,在1998年的基礎上翻了兩番;在校大學生人數超過2000萬人,是1998年的3倍多;普通高中畢業生上普通高校的升學率已達到82.5%,比1998年增長了3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19%;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32.63萬人,是1998年的4.5倍;在校研究生人數已達到81.99萬人,在1998年的基礎上翻了兩番。我國在短短的幾年內迅速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這對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起著奠基的作用。

我國高等學校目標定位的現狀

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難免會産生一些前進中的問題。

1、目標定位過於寬泛,辦學層次相互交織

很多高校在辦學的目標定位上越來越寬泛,在辦學層次上越來越多樣化。本來以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為目標的重點大學,也紛紛招收普通專科生、成教專科生、高職專科生和網路教育專科生,不少重點大學甚至包括以建設高水準大學為目標的研究型大學辦起了獨立學院。這樣一來,重點大學培養人才的層次包括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培養人才的類型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網路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從急功近利的角度來看,也許可以通過拓寬辦學渠道來創造經濟效益,補充高層次人才培養上經費投入的不足,分流師資隊伍中不適應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部分。但從戰略發展的眼光來看,如果重點大學目標過於分散,戰線拉得太長,很難集中精力建設好自己的重點學科,甚至有可能逐漸喪失自己原有的優勢和特色。本來在培養專科生上有專長和特色的專科院校,則紛紛通過“聯合辦學”等形式想方設法招收本科生,為學校爭取升格做好鋪墊和準備。由於採取的是取短補長的方式,很難保證其本科生的培養品質能與重點大學和本科院校相比,也很難保證其本科生的就業競爭力。結果形成了各類高校辦學層次相互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目標定位過於高遠,辦學模式相互趨同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很多高校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熱潮中將辦學目標定得越來越高遠,在辦學模式上越來越趨同。很多大學以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為目標,開始追求大而全的格局。通過幾校合併追求學科門類齊全,通過開闢新校區拓展學校園區規模。如果本來就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在學科上又有交叉融合的強烈需求,強強聯手肯定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但是,很多高校本來通過幾十年的辦學已經創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隨著合併辦學,其特色在大而全的新學校中可能不再那麼彰顯,其校名本來是一筆豐厚的無形資産,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很多重點院校追求增設研究生學位點,從二級學科到一級學科,進而到成立研究生院,目標瞄準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很多本科院校追求設立研究生學位點,爭取學位點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碩士到博士,中長期目標也是建設一流大學。很多專科院校追求本科學位授予權,爭取升格成本科院校,遠大目標可能也是建設一流大學。反正一流大學的含義可以是“世界一流”、“亞洲一流”,“國內一流”、“省內一流”等等。結果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時候,反而形成了千軍萬馬奔精英的局面。

我國高校目標定位存在問題的原因

為什麼我國的高等學校在辦學的目標定位上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政府、社會和高校三方面都非常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而比較忽視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

1、管理體制行政本位,資源配置計劃主導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由中央高度集權基本實現了管理重心下移,變成了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分工負責的模式,但在專業設置、招生規模、辦學模式等方面還是以行政審批為主,高度集權的狀況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高校的辦學自主權還相當有限。有些重點大學尤其是進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學想多招研究生,而不想大量擴招本科生,但在管理部門的行政干預之下,在很難拿到更多研究生招生指標的同時,也很難不接受更多的本科生招生指標。有些和地方院校合併之後的重點大學,在地方行政部門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冒著生源品質下降的風險,在本省招收相當大比例的本科生,甚至招收專科生。由於對高等院校及其領導班子套用行政級別進行管理,辦學層次越高的高校行政級別越高,領導班子成員的待遇就越高,教師技術職務晉陞的空間也越高,預算內經費的撥款標準也會提高,這些很容易成為高等院校上下一心追求升格的直接動力。在資源配置上,雖然象“985工程”二期改進了一期直接撥款的分配方式,採取申請項目的方式,必須評審通過之後才能拿到經費,但哪些大學能進入“985工程”,能拿到多少額度還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決定的,尚未引入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

2、社會需求文憑本位,評價排名規模主導

社會是由各種階層所組成的,因此需要各種層次的人才。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在各方面的天賦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只要爭取在其所從事的行當裏出類拔萃就行了,所以中國有一句老話叫“行行出狀元”。但目前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進入了一個誤區。大概是實際考察一個人的能力比較困難,最容易的識別方法是看一下文憑。當然這基於一個學歷越高能力越強的假設。實際上,各種層次人才培養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有的側重於基礎理論,有的側重於動手能力。有的用人單位不顧實際需要片面追求高學歷,有的用人單位追求雇傭博士産生的轟動效應。這種需求上的誤區對大學生就業産生了消極的影響,也誤導了一大批中學生及其家長的人才觀。導致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分別將努力方向指向考重點、考名牌、考研究生,形成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局面。目前缺少對各類高等院校按照績效優先的原則設立的評價體系。對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採用不同的指標體系,重點考察生均投入産出比,才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追求升格和規模的風氣。有些民間大學排名以辦學規模為主要貢獻指標,不區分高等院校的類型層次,實際上對中學生和家長的人才觀起到了誤導的作用,對有些高等院校追求升格和大而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辦學理念學術本位,追趕時髦利益主導

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應該有不同的辦學理念。除了政府和社會的影響而外,高等院校自身對目標定位的明確起著重要的作用。聲譽很高的高等院校一般在辦學的過程中都會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如果學校領導班子堅持良好的傳統和辦學理念,就會明確辦學目標定位,不會為社會潮流和時髦所左右。但是有些高校尚未錘鍊出自身的辦學理念,或者沒有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這可能會對辦學目標的明確定位帶來一定的困難。有些工科院校本來在一些工學學科上有優勢,但為了追求大而全,為了提高學術水準,不遺餘力地發展理科,結果有可能顧此失彼。有些本科院校本來教學品質不錯,但為了設立研究生學位點,便要求教師都去搞科研,結果科研競爭力沒有上去,教學品質卻受到了影響。同樣,如果學校領導班子為了眼前的急功近利,不去堅持優良的辦學理念,就會影響學校辦學的定位。有些重點高校的領導在地方上又給錢又給地的情況下,積極地加入了圈地建新校區的行列,為了還銀行貸款就採取大量擴招學生、增加學費收入的方式,結果有可能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和優勢。

對高等學校目標定位的幾點思考

如前所述,目前高等學校中目標定位存在著一些問題,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社會和高校比較忽視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所造成的。産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實際上是重視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重視了高等學校的共性而忽視了各類高校的個性。

高等學校均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這是共性,但又往往有其鮮明的個性,包括成立的時代背景、經過的歷史沿革、積澱的文化底蘊、所處的地理位置、周邊的人文環境、擁有的師資隊伍、設置的學科專業等等,都有可能各不相同。

既然如此,高等學校辦學理念和目標定位也應當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雖然就普遍性而言,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高等學校的三大主要功能,也可以説,傳播知識、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是高等學校的三大主要功能,因為高等學校同時也是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從特殊性來看,每個高校由於在傳播知識、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三方面側重點不同,決定了該高校屬於什麼樣的類型,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中,三大功能依然存在,但可能側重點有所不同,包括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科研的水準和深度,社會服務的對象和範圍會各不相同。

各種類型的大學中都應該有自己的一流大學,不能用一根共性的尺子來衡量不同類型的高校。而大學的優劣與規模沒有必然的聯繫。例如,法國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每年只招收200來名學生,雖然招收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但巴黎高師只發畢業證書給學業成績合格的畢業生,不發國家授予的學位證書。可以在巴黎高師做研究生學位論文,但必須到其他大學去註冊各種學位的學習。而各大學也都非常歡迎巴黎高師的高材生。巴黎高師培養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6位菲立茲獎(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一位總統、兩位總理以及大量社會精英。但巴黎高師至今既沒有改名為學院或大學,也沒有申請博士學位授予權。

即使屬於同樣類型的學校,同樣也有個性,也有自己的特色。每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底蘊皆不相同。比如説,同處於985重點建設之列的9所大學,個性均較鮮明,這從校訓上就能反映出來。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大學則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南京大學為“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復旦大學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上海交通大學是“飲水思源,愛國榮校”,浙江大學為“求是創新”,西安交通大學是“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訓是“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同一所大學的不同校區也可能各不相同。例如,有些高校開闢了新校區,新老校區可能授課的老師都一樣,但是新校區在短時間內很難形成同樣的文化,從新老校區畢業的學生可能學到的知識是一樣的,但是培養的氣質可能是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像一種無形的場,對人的特質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而言之,高校的目標定位必須充分考慮到個性,高校的評價標準必須充分考慮到個性。張揚個性,彰顯特色,這是辦好大學的必由之路。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