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鄭廣永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所肯定和重申的最根本的發展戰略。在這個問題上容不得有任何動搖。這個戰略本來在理論上是已經解決了的,並且已經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在實踐上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目前卻有一些人主張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這個戰略,並稱這是與時俱進地完善國家核心發展戰略。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能任由這種觀點蔓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決不能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個根本的發展戰略,其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事關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

為什麼必須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

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戰略,從表面上看是主體的自我選擇,但是選擇的正確與否是由實踐來回答的。正確的發展戰略符合了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錯誤的發展規律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發展戰略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的,必須從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符合了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産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以前曾有過許多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這些片面甚至錯誤認識主要是在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時,過分強調生産關係的社會主義性質,而忽視起決定作用的生産力,沒有把生産力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不自覺地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唯物史觀。在這些片面甚至是錯誤認識的指導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鄧小平總結了中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是前提,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最終目的。沒有前提,最終目的就會落空。我們以前犯的錯誤恰恰是忽視了前提。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得來不易。這不僅僅是鄧小平個人的總結,更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對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所以,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不單純是一個理論的問題,在根本意義上它是一個實踐問題。自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往往局限在生産關係的範圍以內,特別是強調與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相對立的一面。這就使得我們沒有把精力集中在生産力的發展上,而是一味地強調生産關係的變革,最後在生産力的發展上遠遠地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反覆強調要發展生産力,指出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是真正的堅持社會主義。他説:

“近三十年來,經過幾次波折,始終沒有把我們的工作著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來,所以,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得太少,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不快、不穩、不協調,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49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這要表現在許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沒有這一條,再吹牛也沒有用。”(同上,第251頁)

“其他許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須把經濟建設搞好。”(同上,第240—241頁)

“所以,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同上,第241頁)

“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同上,第249頁)

“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説到最後,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衝擊它。過去二十多年,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太沉痛了。”(同上,第250頁)

鄧小平關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論述俯首皆是。他使用了“頑固”、“決不允許”、“扭著不放”等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足見他認識之深刻、意志之執著。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我們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才抵禦住了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經受住了蘇東巨變和國內政治風波的衝擊。

其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所決定的。

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是進行建設的前提。只有正確的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才能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前,受左的思想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對我國的基本國情缺乏正確的認識。總的看是在超階段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即使在黨的八大時對基本國情、基本矛盾作出了基本正確的判斷,也沒能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貫徹下去。因此,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不盡如人意。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領導全黨全國人民認識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初級階段不僅距離共産主義有著巨大的差距,即使距離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作為共産主義低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也有巨大的差距。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們必須堅持這個制度,這解決了走什麼路的問題。另一個特徵是生産力發展水準十分落後,還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還沒有為向更高的社會過度準備充足的物質財富基礎。其中生産力的落後是根本特徵。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説,老實講我們的社會主義是不夠格的。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社會主義應該具有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産力。

黨的十三大明確地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以後鄧小平也多次提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指出這個階段自建國算起大約要持續一百年。在這一百年裏,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産力,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這個戰略必須牢固堅持,扭住不放,否則只能是死路一條。

改革開放進行了還不到三十年,我們現在還處在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發展戰略的起步時期。無論從哪個指標、哪個角度看,我們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剛剛跨過每人平均國民收入1000美元的門檻。這對於我們自身而言,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相差在三十倍左右,就是與我國的台灣相比也相差十五倍左右,更何況我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所以,我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實沒有改變。這就決定了我們還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根本戰略,決不能改變它。

再次,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毫無疑問,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而且有些問題還相當嚴峻,到了不解決就會影響下一步的發展,甚至就會影響到社會穩定、黨的執政地位的地步。比如在發展過程中環境日益惡化,許多資源供應緊張,甚至瀕臨枯竭,集中表現為煤、電、氣、油供應普遍緊張,大氣、水污染嚴重等等。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分配不公,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生活處於貧困狀態。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顯示,目前城鄉消費差距已達十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還有2610萬人,有4977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城市失業問題突出,低收入者生活困難。對於類似問題,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具體的數字和事例,絲毫也不回避。關鍵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經濟的發展來解決,特別是讓群眾脫貧、提高生活水準方面更是如此。我們不可能再採用平均主義的方式來解決。有人會説,正是因為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才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的確,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但是,不可能因為發展經濟會引起環境的破壞就不發展經濟,而且解決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還是需要經濟的發展來提供物質基礎。只有技術進步了、經濟發展了,才能為治理生態環境提供技術和財力的支援。目前生態環境惡化,説明經濟增長方式有問題,主要是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長模式,這是必須改變的。黨和政府一再要求並努力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不可否認,這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好。但是,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決不等於要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根本戰略,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這個根本戰略,更好地貫徹這個根本戰略。

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導致某些人想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

一些人提出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並作了一些論證。這些論證和論據有兩方面。一是根據我們目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環境惡化,社會分配不公等等;二是依據馬克思主義應該與時俱進的道理。關於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之間的關係,前面已作過論述,不再重復。現在我們就分析一下,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是不是與時俱進,以及相關的一些問題。

首先,凡戰略都事關全局,是針對著主要矛盾制定的。如果主要矛盾沒有改變,那麼,戰略就不應該改變。如果硬要改變,必然導致全局的失敗。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中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矛盾是落後的生産力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將是長期存在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不能改變。有人提出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這是以應對次要矛盾的戰略來代替解決主要矛盾的戰略,是缺乏全局意識的表現。

目前“戰略”一詞用得比較廣泛。但戰略也是有層次的,不能籠統地不分主次地放在一起討論。儘管人們也把某些措施稱作戰略,但相對於全局而言仍不過是戰術性的。比如,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戰略,但這些戰略相對於全國總的社會發展戰略而言,都是從屬性的;各省市也有自己的發展戰略,但這些戰略必須服從於全國的發展戰略;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發展戰略,同樣這些戰略也必須服從於全局戰略,不能本末倒置。我們僅以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進行比較分析。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提出來的,是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相對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而言,可持續發展戰略只能是一種手段,不能以後者代替前者。手段的完善不能看作是戰略的改變。

其次,就目前而言以其他發展戰略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道理。與時俱進是指人們的認識應該隨著變化了的實際而變化,否則,認識落後於實際就不能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當全局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局部的矛盾,也就是説事物還處在量變階段,還沒有達到質變階段時,以解決局部矛盾的方法去改變解決全局矛盾的戰略,這顯然不是與時俱進,而是以偏蓋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事實沒有改變,這裡不再重復。

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戰略這些想法的提出,從側面充分證明了全面完整地理解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本質上是一致的,後者都是對前者的完善,而決不是替代。有人之所以要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是因為割裂了其中的關係,沒有全面系統地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繫,抓住一點,不計其餘。這貌似與時俱進,實則是缺乏統帥全局的辨證思維。某種戰略的正確與否,不在於是某個人提出的,而在於這個戰略是否有效地針對了當前的主要矛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戰略,不在於是鄧小平提出的,而在於這個戰略準確地針對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而且事實也證明了這個戰略正在有效地解決這個矛盾。

再次,以其他發展戰略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這些想法的提出,説明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生産力是決定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根本力量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突破舊唯物主義的地方正是在社會歷史領域。他們認為,物質生産活動是人類活動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形式,而人們所達到的生産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所以,馬克思主義者最注重發展生産力。以後的馬克思主義者始終不渝地遵循著這個基本原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十月革命勝利後,特別是戰爭結束後,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列寧把堅持恢復和發展俄國經濟作為工作的重點。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但始終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史達林儘管犯了許多錯誤,但是總的來説也是把經濟建設當作工作的中心任務來對待,並且領導蘇聯人民把蘇聯建成為世界第二強國,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才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毛澤東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績,只是方法不完全對頭,才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水準。正是總結了中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鄧小平才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對於上述的理論和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沒有必要再羅列和證明。可以講,主張以其他發展戰略來代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戰略的人,對於唯物史觀的根本問題在一定意義上還存在模糊認識。他們很可能對唯物史觀的理論背得很熟、記得很清,但是,一到分析現實問題時,就不自覺地把這些理論放在了一邊。這説明,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並不存在過時的問題,同時也證明了鄧小平講的學馬列要精、要管用,是有針對性的。

總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戰略不能動搖。不管以什麼名義、什麼理由來改變它,都是極其危險的。如果改變了這個戰略,就將有害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害於共産黨的執政地位。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