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教育公平與職業教育  
 

2005年第6期《書屋》李櫻的文章説,我國教育制度與觀念的不平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在職業教育領域體現得更為明顯。

文章説,中國經濟的發展,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資源、環境乃至人力資源、科學技術水準等方面的制約,都已經開始不同程度地顯示出來。我們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在中國製造的産品,但其中很少有真正是中國自己設計和生産的産品,中國成為一個世界工場,為全世界的消費者提供資源,為全世界的製造業提供最廉價的勞動力,賺取最微薄的利潤,在發達國家主宰的全球化分工中佔據最底層的位置。這樣的狀況不改變,不僅中國很難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大國,即使是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很難長久保持。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就應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先進生産力,而要完成這個使命,僅僅依靠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年,我們教育的決策者和輿論的眼光實際上都主要盯在高等教育之上。但效果究竟怎麼樣呢?前些年擴招的大學生這兩年開始進入社會,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就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或很難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生去企業又覺得學非所用,這顯然是職業教育的失職,而職業教育的失職顯然與國家教育政策的偏差有關。教育的公共投資本來就不足,而這種總量不大的教育經費又被高等教育所擠佔,近年農村教育問題開始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教育經費的走向更是與職業教育漸行漸遠,這樣的格局是非常危險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高級技工所佔比例僅為百分之三點五,發達國家則高達百分之二十至四十,差距顯而易見。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加入世貿組織後經濟政策的變化對就業的影響,我國每年有一千四百多萬下崗和失業人員,農村還有一點六億以上需要轉移出來的剩餘勞動力,這都是一些將深刻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辦法當然是教育,而且主要是職業教育。因為不論我們的高等教育以何種速度發展,高等學校都無法解決如此規模人群的教育問題。

目前的問題是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制中地位太低。職業學校成為了收集被普通教育淘汰的差生的地方。學生不願學,教師水準低,加上辦學經費也極度缺乏,職業教育真正成為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職業教育的現狀嚴重地挑戰了教育公平的理性。美國社會學家羅爾斯就認為,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於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也就是説應該按平等的原則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遵循這一原則,較大的資源可能要花費在智力較差而非較高的人身上,羅爾斯認為至少在某一階段政府應該採取這樣的方式,用對待強勢和弱勢的不平等的手段達到真正的教育公平的目的。這樣的主張當然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天賦、個性乃至享有的教育資源都不同,因而一個人的價值也就很難以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好的教育制度應該以人為本位,以個體為本位,充分理解和尊重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個性差異和性格特徵,因材施教,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為不同的人提供廣闊的選擇和發展的空間,使教育成為受教育者個人和社會成員在認識和實踐方面的一種全面的、終生持續不斷的經歷,而不是把教育單純看作是一種達到某些目的手段。也就是説,只有當我們不再將職教和普教視為等級、智力上的區別,而將其理解為分工的不同和人才規格、人才類型的區別的時候,職業教育的發展才真正具有可能。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