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深化對社會生産目的的認識 鄭志國  
 

社會生産目的是什麼?是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是在現實中,生産活動常常偏離甚至背離滿足人們需要的目的。撇開生産者的主觀願望不説,從社會上的各種産品與需要的關係來看,經常出現“五個不一致”:一是産品數量與人們的需要量不一致;二是産品品質與人們的需要不一致;三是産品種類與需要種類不一致;四是生産與需要在時間上不一致,有時的需要不能及時通過生産形成供給,等到形成供給後需要又發生了變化;五是生産與需要在空間上不一致,有些地方生産過剩,另一些地方生産不足,彼此之間又不能互通有無。

實際上,社會生産與人類需要的矛盾是一個基本矛盾,就象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一樣。這三個基本矛盾相互交織,相互作用,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也許有人認為,人類需要是主觀因素。其實,人類需要具有客觀性。任何活著的人都必須在適於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同外界保持一定的物質、能量、資訊和情感交流,需要佔有、消費和使用適量的物質資料。當然,由於人是有意識的能動主體,其客觀需要通常會形成自身的主觀願望;而且,一種需要往往有多種滿足方式,在條件具備時,人們可以按自己的願望選擇富有個性的滿足方式。所以,需要的具體表現形態和滿足方式又帶有主觀性。但客觀性是人類需要的本質屬性,主觀性是客觀性的一種表現。此外,人類需要還具有多樣性、層次性、變易性等重要性質。

馬克思講過:“沒有生産,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産,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産就沒有目的。”“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頁)這些話説明瞭人類需要與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關係。一般來説,在社會生産與人類需要的矛盾中,人類需要決定社會生産的目的,是發展生産的動因和歸宿,社會生産必須同人類需要相適應;社會生産狀況和水準決定人類需要的滿足方式和程度,制約和影響人類需要的變化。

現代社會生産的飛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人類需要,表現出無限的多樣性,也為滿足這些需要提供了物質條件。但是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和每人平均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對各種自然資源的需要和消耗總量空前增加,有些資源已經趨於枯竭。人類必須控制自身數量和節制消費水準,使之穩定在地球生態系統允許的範圍。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看,人類需要的擴大應當有所節制,其滿足方式和程度存在一定的界限。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應當給予滿足,也不是所有需要的滿足方式都是合理的。前代人通過生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應損害後代滿足需要的條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通過生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應損害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滿足需要的條件。在發展社會生産時,不可避免地涉及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個體需要和整體需要、前代需要和後代需要、本地需要和外地需要、國內需要和國際需要等關係。只有全面、協調和持續發展社會生産,才能比較合理而均衡地滿足各個方面和層次的需要。

社會生産與人類需要的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解決這一矛盾的活動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斷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從事社會生産,這種能力就是生産力。人在生産活動中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即生産關係,並形成上層建築,由此産生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

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及其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社會生産與人類需要的矛盾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和表現形態。從人類對物質資料的需要和生産之間的矛盾來看,在自然經濟中通過自給自足的生産方式來解決,由於生産力水準低下,實際上是自給不足;在市場經濟中通過商品生産和交換方式來解決,集中表現為市場供需矛盾;目前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産與人類需要的矛盾集中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産的矛盾,發展生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辦法。與此同時,還要通過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改革來解決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

講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的矛盾,隱含著一個前提,即生産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它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生産關係適應生産力的發展要求,就能夠推動生産力發展,否則就要變革。為什麼生産力會不斷向前發展呢?這個問題從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的矛盾本身不能得到圓滿回答,而必須從人類需要的發展和變化中尋求答案。人類需要異常豐富,具有複雜的層次結構,活躍而易變。人們為滿足需要而去發展生産力;一種需要滿足後,又會産生新的需要,由此推動生産力不斷發展。有人認為,生産力發展動因來自於生産力內部不同要素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來自於作為勞動者的人的需要。這種觀點只能部分説明生産力發展動因。人類需要不僅包括勞動者的需要,而且還包括社會其他成員的需要。正確認識社會生産與人類需要的矛盾,可以更加充分而深刻地説明生産力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動力。

著眼于社會生産與人類需要的矛盾,深化對社會生産目的的認識,有助於全面理解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是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人民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持續性,必然要求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有的地方脫離人民群眾的需要來講發展,片面追求某些指標的增長,結果造成産品積壓,浪費資源;或者只顧眼前需要,破壞環境,危害滿足長遠需要的能力和條件。這都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社會生産只有盡可能同人民需要相適應,才能真正得到發展。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