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創新公共政策 嚴榮  
 

全面理解、深入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需要從不同的學科視角進行深刻剖析。從公共政策角度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1)政策合法化程度高。在民主、法治的社會,政策合法化是政策過程必經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公共政策得以實施的前提。(2)公共政策體現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是現代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關係能夠始終保持健康有序的前提條件。與公共政策相關的社會公正是指分化的各社會階層和群體有合法渠道平等地表達對政策問題的訴求,從而在公共政策上平等地體現各階層和群體的利益。(3)公共政策體現利益平衡。既然公共政策本質上是關涉社會主體的利益問題,公共政策就應把社會主體的利益實現問題作為核心,明確體現社會主體的利益原則。這就要求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始終以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為政策著眼點和落腳點,時刻關注社會主體利益需求的實現和維護。(4)公共政策保障弱者。維護社會主體的利益,要優先考慮維護處於弱勢地位的個人或群體。這符合幾個最基本的原則: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二是社會關懷的倫理取向;三是政府價值的實踐求證。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公共政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公共政策是聯結宏觀社會與微觀個體的橋梁。由眾多微觀個體組成的人類社會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結構。在這樣一個系統結構中,公共政策居於中觀“橋梁”地位,聯結眾多理性但偏好有差異的個體與和諧的社會整體。(2)公共政策是協調社會群體利益衝突的重要手段。通過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向,制約違反規範的行為,以及控制利益衝突等,公共政策是對各種客觀存在的利益訴求實行調控的有效工具。(3)公共政策是政治參與和政治表達的重要渠道。和諧社會的民主法治和公平正義特徵要求政治系統建立起網路健全、程式完善、運作有效的政治參與和政治表達渠道,以使各種利益訴求進入政策議程。而政治參與中輸入的無論是政治支援,還是政治要求,最終都需要公共政策予以回應。

當前,我國的一些公共政策還存在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和諧”的一些方面,主要是有些公共政策不以市場為基礎,以市場失靈為藉口去替代市場,甚至破壞市場;有些不以法律為準繩,以公共政策去挑戰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公共政策體系也不健全,不僅出現缺位、錯位和越位現象,而且導致難以擔負起協調利益衝突和體現社會公正的職責。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角度看,政府創新公共政策的具體內容主要有:

1、梳理政策訴求的表達機制。如前述,政策訴求的表達是政策合法化的重要過程,也是現代政治體系的民主要求。健全的政策訴求表達機制不僅使所有社會主體有機會向政策主體表述對問題的關切和各自觀點,而且能産生訴求表達的互動效應。當前我國的政策訴求表達機制亟需梳理:第一,繼續深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參與。雖然關於政策制定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爭論甚多,但從公共政策的可持續性角度看,二者並不矛盾。聽政會制度作為現代政府治理的一種重要工具,在我國的某些政策領域已被採用。但從總體上説,完全發揮聽政會制度的效用,取決於公共權威能否真正地、快速地和儘早地舉辦聽政會。第二,充分發揮現代資訊技術的作用。現代資訊技術不僅給公共政策的傳導帶來了便利,也給公眾參與政策過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政府應完善電子政務和政府網站,使社會主體的政策訴求不僅可以快速地表達,而且能與政府在政策訴求上進行互動溝通。第三,堅定從過程上公開政策的取向。政務公開實施近二十年來,公共政策在內容和規則方面的公開都已逐步展開並不斷深化,但在過程上公開卻始終相對滯後。而公共政策的自由裁量權設計往往又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走樣”或“腸梗阻”現象。因而必須堅定過程公開的理念和取向,通過民主旁聽等形式使整個政策向社會主體公開。

2、理性應對利益集團的參與。有關利益集團的描述是西方公共政策學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的研究卻是這一兩年的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特殊社會情況。在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入之時,利益集團及其對公共政策的廣泛滲入是我國公共權威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在公共政策領域,利益集團以影響政策取向為宗旨,有社團型、機構型、非正式型等類別。對於利益集團,國外的經驗證明,公共權威首先必須正視其存在,其次必須引導其合法的政策參與活動,控制和約束其非法的政策參與活動,再次在接收其政策訴求之時必須提高甄別能力以及協調能力。

3、完善社會政策。社會政策,顧名思義是具有社會性的政策,它以增進社會整合、促進社會進步為目標,集中于促進社會生活福利和協調發展的各方面,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醫療衛生服務,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老人、青少年、婦女兒童的福利,社區與非營利組織發展等等。社會政策起源於工業社會初期的社會管理實踐。社會政策雖然屬於公共政策的範疇,但有滿足社會主體多層次需要的多元性,也有集中于“公平”和“權利”的本質屬性,因而是和諧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公共政策成分。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過去只有政治政策和經濟政策,少有從社會性角度考慮和制定的社會政策。完善社會政策,首先要使社會政策集中在政府關注的公共福利活動方面,實現社會引導以保障滿足社會需求這一社會傳統上;其次,要把社會政策從傳統行政中釋放出來,但是其主要努力方向是強化經濟政策和經濟機制的自發作用;再次,轉向需求的社會合作機制,即政府、企業與社會部門之間需要建立一種合作互動的良性關係,以緩解社會矛盾,適應日益多樣化的社會需求。

4、重新界定公共産品的範圍。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公共政策,公共産品是關鍵。對於公共産品的劃分和厘定,相關論述已是汗牛充棟。但公共産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不停調整,尤其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因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公共産品也需要重新界定,以避免公共産品供給方面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首先,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公共産品如今已屬於市場調節的範疇,如價格管理、工資管理等,因而應減少或取消公共政策的干預;其次,當前社會矛盾比較集中和突出的一些領域迫切需要公共産品的供給,如農村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等,如食品安全監管(傳統上,這方面的公共産品是監管食品衛生),煤礦安全生産監管,公共衛生防禦體系,以及環境保護等;再次,也有一些領域的公共産品供給存在“錯位”現象,如基礎教育、網吧管理等。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