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産生的 陳文通  
 

理論上有一種影響頗大的見解,認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從而資本主義制度的産生、存留、去除都是可以選擇的;在同樣的經濟條件下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這種認識是不能成立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所體現的是一種特殊的經濟關係(資本關係),是以往歷史發展的産物和結果,是許多經濟變革的總結,要以其他社會生産關係的滅亡和社會勞動的生産力的一定發展為前提。它只屬於經濟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只有在社會生産關係和社會生産力發展的一定的歷史階段上才能出現。

1、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是以舊生産方式的解體為前提的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可以歸結為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係(這不過是同一關係的兩個方面)。這種關係的形成是以先前各種不同生産形式發生解體的歷史過程為前提的。這些形式和關係包括:一勞動者把土地當作生産的自然條件(即亞細亞的、斯拉伕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二勞動者是工具所有者(即行會同業公會制度下的手工業勞動,中世紀的城市制度)。三在以上兩種情況下,勞動者(即土地所有者,行會師傅以及學徒和幫工)在生産開始以前都具有了作為生産者來生活所必需的消費品。四勞動者本身、活的勞動能力的體現者本身,直接屬於生産的客觀條件,而且他們作為這種客觀條件被人佔有,因而成為奴隸或農奴。在現實的歷史上,雇傭勞動大量的是從奴隸制和農奴制的解體中産生的;或者,像在東方和斯拉伕各民族中那樣,是從土地公有制(例如俄國公社)的崩潰中産生的。換一種方式來説,雇傭勞動是從行會制度、等級制度、勞役和實物收入、農村副業勞動、封建的小農業等等的衰亡中産生的。在一切這種現實的歷史過渡中,雇傭勞動的産生表現為一些舊的關係的解體和消滅。舊的形式和關係的解體,不僅産生了雇傭勞動方式,並使私有製成為一般基礎,而且使生産形式發生質的變化。

2、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是以勞動和客觀條件的分離為前提的

所有制關係,從而生産方式,所涉及的是勞動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關係。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及其雇傭勞動,是以下述兩個歷史條件為前提的:一個是自由勞動的存在,以及自由勞動同作為資本的貨幣相交換。這種交換使下述情況成為可能:自由勞動不是用於直接使用價值的生産,而是用於交換價值的生産,進一步説是用於剩餘價值的生産(即價值增殖)。另一個是自由勞動同實現自由勞動的客觀條件(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相分離。而首要的是,勞動者同他的天然實驗場即土地相分離。這種分離的過程,一方面是自由的小土地所有制解體的過程,另一方面是以東方公社為基礎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體的過程。而在這兩種形式中,勞動者都把勞動的客觀條件看作自己的財産,勞動同勞動的物質前提是天然統一的。在這兩個前提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勞動和勞動的客觀條件的分離,或者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而最初的分離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馬克思指出:“資本關係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創造資本關係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産者轉化為雇傭工人。”這種分離已經包含了城鄉的分離、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科學和勞動的分離。

3、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是以發達的商業關係為前提的

如果説舊形式的解體和勞動與客觀條件的分離可以歸結為經濟制度前提的話,那麼,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産生還需要有另外一個前提,就是經濟形式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的充分發展。馬克思指出:“産品發展為商品,一定範圍的商品流通,因而一定範圍的貨幣流通,也就是説,相當發達的貿易,是資本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産的前提和起點。我們就是把商品看成這樣的前提,因為我們是從商品出發,並把它作為資本主義生産的最簡單的元素的。”資本是從貨幣財産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直接目的是剩餘價值,是以價值形式為前提的,商品和貨幣既是它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現實載體。貨幣資本的一次迴圈過程是從商品流通開始並以商品流通結束的,而商品流通的前提是商品生産的普遍化。為此,必須最大限度地消滅以個人消費為主要目的、僅僅出售多餘産品的那種生産方式——物物交換和簡單商品生産。資本主義生産是“用商品生産商品”;一切與資本關係有關的要素本身(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越是成為商品,也就是説,這些要素越是只有通過購買才能佔有,那麼資本關係就發展得越充分。“生産本身越是從流通中獲得自己的要素,即商品,以致商品已作為交換價值進入生産,這種生産就越是成為資本主義的生産。”因此,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把?魍ㄗ魑時拘緯傻那疤帷?

4、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特有的物質技術基礎為前提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形式,經歷了勞動對資本的從屬關係的質的變化。最初的資本關係已經區別於以往的生産方式,但是仍然建立在小生産方式——工場手工業的基礎上,就是説,生産方式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它還沒有建立在自己特有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因而,勞動只是在形式上隸屬於資本,而剩餘價值的生産也只是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特有的物質技術基礎,是以大機器工業為開端的現代工業。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勞動才開始在實際上隸屬於資本,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才能真正確立起來,並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形式,才有可能把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作為主要形式。“在這種已經改變了的關係的基礎上,會發展起一種發生了特殊變化的生産方式,這種生産方式一方面創造出新的物質生産力,另一方面它只有在這種新的物質生産力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發展,從而在實際上給自己創造出新的現實的條件。由此就會出現徹底的經濟革命,這種革命一方面為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創造並完成它的現實條件,為它提供一種相應的形式,另一方面,在這個革命與工人相對立中發展起來的勞動生産力、生産條件與交往關係中,這個革命又為一個新生産方式……創造出物質基礎。”

5、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由上可見,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形成,不僅經歷了從勞動不從屬於資本到從屬於資本的轉變,而且經歷了勞動從形式上屬於資本到實際上從屬於資本的轉變。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所使用的資本的數量具有決定意義。“形式上從屬於資本的勞動和從前的勞動使用方式之間的差別,與單個資本家所使用的資本量的增長即資本家同時雇用的工人人數的增長,是以相同的程度進展的。只有具備一定的最低限量的資本,資本家本人才不再是工人,才能只從事勞動過程的指揮工作和生産出來的商品的交易工作。只有在一定量資本直接掌握了生産的地方,——不管是商人變成了産業資本家,還是在形式上從屬的基礎上形成了較大的産業資本家,——才能發生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即本來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