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反思改革推進改革 沈寶祥  
 

前不久,媒體公佈了一條令人注目的新聞,國務院研究機構的一份調研報告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暴露的問題更為嚴重。從總體上説,改革是不成功的。這是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的判斷和結論。

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這個總體評估,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單位專家組成的課題組,經過深入調查和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上述報告不但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作了總體性評價和反思,並提出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新框架。現在,衛生部正在會同相關部委,制定新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

醫療衛生不但關係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情況複雜,改革的難度很大,我們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重要的是,現在,對過去的改革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反思,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有了新的改革思路。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雖然還有不同的認識和主張,這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

反思改革,才能推進改革。人們相信,經過這樣比較深刻的反思,一定可以制定出比較切合實際、比較符合客觀規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很有希望。

從我國改革的大背景和改革的歷程看,這次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反思,很有典型意義,我們可以從中思考一些問題。

改革需要反思。

我國的改革,從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已經走過了二十六個年頭了。這四分之一世紀的改革實踐,是艱難曲折的歷程。正如鄧小平所説,改革是一個大膽的試驗。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只能在實踐中探索。改革必然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所謂再實踐、再認識,就是要反思,而且是不斷的反思。改革只能在反思中前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檢驗是一個歷史過程。我國的改革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實踐,已經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從總體上説,我國的改革是成功的,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是正確的,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有目共睹,舉世公認的。但是,改革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的,從某些方面的改革來看,既有改革成效大小的差別,也有改革成功與不成功的差別。當然,像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那樣,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暴露的問題更為嚴重,總體上不成功,這樣的領域不會很多。但某些領域的改革是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類似狀況呢?有些方面的工作,為什麼老是問題成堆,矛盾重重呢?為什麼進展不快,群眾不滿意呢?現實生活告訴我們,改革發展到今天,很需要進行認真的反思。通過反思,肯定成績,總結成功的經驗,發現問題,找出癥結所在,作出適當的調整,這樣,就能使改革更好地向前推進。

反思要有務實精神和勇氣。

從媒體披露的《國務院研究機構對中國醫改的評價與建議(要點)》看,課題組歷史地全面地回顧考察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歷程,既肯定了成績,更不回避問題,體現了務實精神。課題組的報告指出,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目標從追求公益目標為主轉變為全面追求經濟目標。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傾向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這個報告不是從已有文件出發,更沒有簡單套用“成績是主要的”這樣的話,而是從實際出發,敢於面對現實,敢於揭露矛盾,很有勇氣。這種勇氣來自求實精神,來自對人民群眾的負責態度。務實精神,決不是羅列現象,就事論事,而是要抓大的問題,抓主要矛盾。反思,要著重于思。抓住問題後,要深入思考,揭示事物的實質,從客觀規律上思考。他們的這些經驗,很有借鑒意義。

堅持以人為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課題組的報告從人民利益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該報告指出,目前,富裕社會成員的醫療衛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滿足,但多數社會成員,包括相當多的農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他們的醫療衛生需求,很難得到滿足。看病貴,看病難,是嚴峻的現實。他們正是依據這一基本狀況,得出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成功的結論。

我們的改革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但根本目的是要使人民得到實惠。人民利益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是否得到實惠,群眾是否滿意,這是我們反思改革、評價改革的根本標準。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人民利益標準也就是實踐標準。我們要著眼于廣大群眾是否得到實惠、是否滿意,來評價某一項改革的得失成敗。這就要虛心傾聽群眾的意見,體察群眾的呼聲。群眾情緒是第一信號。這句話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又很有哲理,是我們觀察評價改革的重要切入點。

我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今後的路程還很長。目前,改革正處在關鍵時期。反思改革,總結改革,正是為了更好地推進改革。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