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影響深遠 彭維學  
 

 7月16日,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揭曉。台北市長馬英九以375056票、71.51%的得票率,壓倒性地擊敗其競爭對手、“立法院長”王金平(143268票,得票率27.32%),當選國民黨新一任黨主席。選舉結果預示著國民黨開始進入“馬英九時代”,連戰確定的大陸政策仍將得到貫徹,但泛藍能否整合、2008年泛藍軍能否奪回執政權尚有待觀察。

一、馬英九當選是其形象與實力、國民黨基層黨員強烈要求奪回執政權心態的必然結果。

實力雄厚、人脈豐富的王金平發起猛烈的組織戰攻勢,國民黨主席連戰及多數中常委、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泛藍重要人物支援王金平,但馬英九仍然高票當選,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堅強實力、清新形象和改革魄力是馬英九勝選的根本因素。馬英九連任二屆台北市長,是國民黨內唯一一位擊敗陳水扁的“英雄人物”,被泛藍軍稱為“人氣王”、“超級政治明星”和“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期盼”。馬英九自從政以來,形象清新,人格操守受到各界肯定,贏得多數黨員、尤其是女性黨員的支援。馬英九承諾當選後組織青年團,任用年輕人擔任國民黨副主席,對年輕黨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馬英九自今年宣佈參選以來的民調一直領先王金平,多數泛藍軍支援者支援馬英九2008年參選“總統”,就是最好的説明。

其次,國民黨基層黨員強烈要求改革、奪回執政權的心態,是馬英九當選的重要因素。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弊端重重,組織渙散,影響力與整體實力逐年下降。尤其是國民黨連續兩次在“大選”中失敗,即使“連宋配”也難逃失敗命運。國民黨基層黨員期待國民黨權力機構“世代交替”,渴望國民黨改革,為“百年老店”展現新氣象,最終在2008年東山再起,奪回執政權。馬英九一貫主張國民黨改革,掃除黑金,予人開拓進取的形象,給泛藍選民以“2008年總統選舉勝選”的希望,符合泛藍選民的需要。《聯合晚報》評論文章認為,奪回執政權是“泛藍選民的鋼鐵意志”,馬英九的魄力與形象吻合這個工具角色所應具備的條件。事實上,馬英九不只在台灣北部大勝,在“本土意識”強烈的中南部也遙遙領先,甚至在王金平的老家高雄縣也有3500多票的優勢,充分説明在“改革、勝選”的總目標下,國民黨基層黨員不分地域、不分省籍支援馬英九。

再次,國民黨黨員結構對馬英九有利。國民黨約105萬黨員中,台灣南部黨員只佔黨員總數的三分之一,而中部、北部的黨員佔三分之二。更主要的是,約19萬堅決反對“台獨”的黃復興黨部黨員被視為關鍵票源。

第四,王金平形象不如馬英九,“不排除‘台獨’選項”的言論又得罪了深藍選民,而他所擅長的組織戰戰力相當有限,是王敗選的重要原因。王金平十度連任“立委”,三任“立法院長”,善於與島內各黨派、地方派系打交道,被稱為“唯一一位能受連戰、宋楚瑜、李登輝、陳水扁接受的政治人物”。而王金平自選戰開打以來走上層路線,主打傳統的組織戰,依靠地方派系,給人更多的是“守成”的形象,離泛藍選民的要求相差甚遠。國民黨失去政權後,不再有足夠的資源供養傳統組織,見風使舵的國民黨地方派系不少倒向民進黨。在中南部民進黨執政縣市,國民黨地方派系更形同瓦解。與此同時,基層國民黨員自主性迅速抬頭,派系運作作用有限,不願聽命黨中央的指揮棒。另一方面,王金平“成功策動”三位外省籍大老、百餘名將領力挺,看好度迅速升高,激起挺馬群眾的危機意識。此次選舉投票率是50.17%,而黃復興黨部投票率高達70%,正好説明瞭這一點。

二、國民黨即將進入“馬英九時代”,但馬英九處理黨務的能力面臨考驗,黨主席權威面臨一系列挑戰。

坐擁台北市長的行政資源,背靠國民黨機器和國民黨資源,尤其是堅強的民意支援,馬英九在2008年泛藍“總統”參選人提名戰中搶得先機,形同通過2008年“總統”選舉黨內初選。

現階段出於“安定”的考慮,馬英九已經表示留任現任副主席,高層黨務人事不會有大幅度變動,但未來勢將對國民黨權力結構進行重新洗牌,中常委、一級主管,都將在馬英九的主導下重新任命或改選。國民黨將因“世代交替”更加年輕化,以馬英九為核心的權力運作核心將隨之誕生。

不過,馬英九面臨一系列挑戰。除年底縣市長選舉泛藍內部的協調、黨産的處理、黨工工資和退休黨工的安置及國民黨債務償還等問題外,最主要的是如何處理與連戰、宋楚瑜和王金平的關係。馬英九整合泛藍、奪回執政權的道路將非常艱辛。

三、王、馬選舉心結與裂痕不可低估,但國民黨分裂的可能性不大。

黨主席選舉期間,王馬雙方陣營競爭激烈,所謂“君子之爭”演變成相互揭短甚至人格攻擊,王馬積怨很深。選後,王金平對馬英九避而不見,堅稱“追隨連戰腳步擔任國民黨終身義工”,批評馬英九的七次道歉“沒有誠意”,拒絕馬英九提出的“王金平擔任國民黨第一副主席”和“王馬共治”的主張。李登輝、臺聯黨則一再挑撥離間,煽動國民黨分裂。

未來王金平是積極與馬英九合作,實現“王馬共治”,還是消極抵制,甚至以“立法院”為核心與馬英九抗衡,目前都很難説,但國民黨分裂的可能性不大。王、馬兩人非常清楚,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國民黨前幾次分裂的結果,都證明了這一點。

四、“宋馬情結”不利泛藍整合,但馬英九成為高票當選的“泛藍主”,客觀上增加了泛藍整合的動力。

宋楚瑜與國民黨新當選的黨主席馬英九都是“外省籍的政治明星”,但“瑜亮情結”越來越重,這客觀上不利於“國親合併”工程的推動與泛藍軍的整合。早在2002年底台北市長選戰期間,馬英九婉拒宋楚瑜站臺,並拒絕為親民黨議員候選人輔選,親民黨對馬英九心結難解。2004年“總統”選後,馬英九反對激烈的街頭抗爭,宋楚瑜毫不客氣地批評馬英九是“不堅持理想的失敗主義軍團”。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期間,宋楚瑜公開支援馬英九的競爭對手、“立法院長”王金平,親民黨“立委”甚至公開幫王金平拉票;馬當選後,親民黨不但不祝賀馬,反而繼續與王套近乎,這加深了宋馬矛盾。媒體分析,由於馬英九、宋楚瑜都有意參加2008年“總統”選舉,但泛藍的搭檔人選不可能是兩個外省人,因而未來宋馬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

但泛藍的整合不是以宋楚瑜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如果宋違背客觀趨勢,有可能在泛藍軍中邊緣化,其領導的親民黨有可能泡沫化。首先,國親合併,馬英九為泛藍共主,奪回執政權,這是“泛藍選民的鋼鐵意志”。宋如果與泛藍選民唱反調,“只能將自己及同僚一起吹落于歷史的灰燼,永遠蒙塵”。親民黨在5月14日舉行的“任務型國代”選舉中遭受重挫,當選席次甚至比臺聯黨還少,這已經給宋楚瑜敲響了警鐘。其次,宋楚瑜“省長光環”不再,對親民黨的領導權威正在削弱。周錫瑋等宋楚瑜的得力幹將紛紛倒向國民黨,親民黨矚意的一些縣市長提名人自行與國民黨提名人協商,就是最好的説明。再次,前不久通過的“修憲案”中有關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內容,將進一步削弱親民黨的空間,客觀上將促使泛藍軍選民向國民黨靠攏。第四,民進黨寄望“民親合”,瓦解泛藍軍,實現“長期執政”。但今年2月“扁宋會”的背景不復存在,“民親合”難以真正實現。不只廣大泛藍軍支援者不滿宋楚瑜立場遊移,李登輝及其操控的臺聯黨、島內“台獨基本教義派”也反對陳水扁與宋楚瑜合作。

五、國民黨能否展現新氣象、泛藍軍2008年能否東山再起有待觀察。

馬英九當選黨主席,客觀而言為國民黨確立民主機制、脫胎換骨帶來契機。但國民黨弊端重重,積重難返,馬英九能否大刀闊斧推動改革,改革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得到民眾認同,目前言之過早。

至於新任黨主席能否帶領國民黨奪回執政權,更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約。一是馬英九能否化解黨主席選舉恩怨,能否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援,實現黨內團結,提高凝聚力和戰鬥力。二是能否有效整合泛藍軍,能否以改革爭取中間選民。三是馬英九是否能夠突破“省籍魔咒”,得到中南部民眾的認同。畢竟,國民黨基層黨員支援馬英九,不等於中南部選民、台灣選民支援馬英九。四是民進黨2008年“總統”參選人的實力與策略如何。“連宋配”尚且敗選,未來如果出現“分裂的泛藍軍對抗團結的泛綠軍”,則奪回執政權幾無可能。如果泛藍軍團結一致,尚有在2008年奮力一搏、奪回政權的機會。

六、國民黨既定的大陸政策不會有大的改變。

連戰的“和平之旅”得到了國際社會和島內民眾的肯定。連戰與胡錦濤總書記會談之後發佈的“新聞公報”的主要內容,將列入國民黨十七全大會的決議,成為國民黨的政綱和政策。連戰交棒後,仍將是國民黨智庫的董事長,還擔任國民黨“榮譽黨主席”。另一方面,馬英九選前明確承諾,未來將按照連戰既定的大陸政策“走下去”,選後又希望連戰“繼續指導”泛藍的整合及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推動。7月17日下午,馬英九在對胡錦濤總書記的賀電發表的書面謝函表示:“本人接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之後,期盼貴我兩黨能依循今年四月二十九日連胡會五點共同願景,推動兩黨交流,促進兩岸之和平、繁榮與發展,共同為謀求兩岸同胞之福祉而努力。”總體上看,泛藍選民反對“台獨”,要求推動兩岸關係,連戰在泛藍軍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和影響,仍將在“馬英九時代”發揮影響。連戰確立的“反對台獨”、“和解與合作”的路線將成為國民黨未來大陸政策的基石,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仍將是島內反對“台獨”、促進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

當然,受限于省籍和其他一些因素,馬英九的大陸政策仍有一些不確定的地方。馬英九將“三民主義”作為國民黨的核心價值,將“民主、和平、新台灣”作為國民黨的政治路線,仍抱持“反共立場”,甚至“仿傚民進黨的民粹手段,煽動對大陸的不滿”。未來馬英九齣于吸引本土選票的考慮,會否刻意加大所謂“新台灣”的論述,刻意保持所謂“與大陸的安全距離”,在推動兩岸關係方面步伐有多大,會否像連戰一樣積極主動,目前都是一個未知數。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