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感受西柏坡》序 龔育之  
 

一九九六年十月,我同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同志們一道,專程到西柏坡參觀。本書的作者張志平同志當時是西柏坡紀念館的館長。他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了黨中央在西柏坡的歷史和故事。顯然,他對這段歷史和這些故事非常熟悉,只是限於時間,不能更詳細地講解。現在,他這部詳細敘説這段歷史和這些故事的著作《感受西柏坡》就要出版了。他邀我作序,我欣然應命。

一九九八年紀念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五十週年,出版過兩部大書。一部是中央檔案館、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西柏坡紀念館合編,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這是一部原始文獻的彙編本,是供研究工作者用的很有用的資料書。一部是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前後》,這是一部由黨史工作者分工編寫的歷史著作,附有一部分原始文獻,書的印數比前一本要多,主要還是供黨史研究和教學工作者用的。張志平分別是這兩部書的編委會副主任和副主編。

現在,張志平寫的這部大書《感受西柏坡》又要出版了。這本書當然要利用前兩本書的成果,但它是一本嶄新的書、獨特的書。它強調“感受”二字,也就是強調從感性上體驗和領受西柏坡。它既不是歷史文獻的彙編,也不是歷史過程的常規的敘述。它以西柏坡為視點,前前後後上下左右地看過去、望過去。“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作為開篇第一章,從黨的十六大閉幕不久胡錦濤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西柏坡參觀談起。第二章回敘到毛澤東和黨中央移駐西柏坡之前平山縣的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這是全書最長的一章,也是內容最厚實、原創性最多的一章。再回敘黨中央從延安撤出後兵分三路的決策和從延安到西柏坡的兩千里路雲和月。又濃墨重彩地敘説了黨中央在西柏坡指揮的震天撼地的三次大決戰。中間穿插著劉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以及蘇聯特使米高揚訪問西柏坡和民主人士紛紛北上輾轉來到西柏坡。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這個為新中國建設作了通盤規劃的春天的盛會,也是在西柏坡召開的,會議結束之後,黨中央就移駐北平了。全書不單是敘説歷史,在正文之外,還用一段段的“連結”和一個個的“點擊”,夾敘著大大小小的人物和故事,長長短短的回憶和訪談,專家學者的議論和分析,還配有許多精美的照片和繪畫。在黨史著作中,這本書寫作的形式是新穎活潑的,除了篇幅不小拿起來很重以外,讀起來卻是很輕鬆的。它應該能夠適應廣大讀者的需要,而不僅是黨史工作者的需要。

在“激情歲月”這一章裏我特別注意到“知情者説——胡喬木談話紀要”。這是一九八八年五月胡喬木到西柏坡紀念館參觀時的一段談話。他説:紀念館對黨中央在西柏坡的工作和生活反映得太少。太突出三大戰役,給人印像是三大戰役的歷史陳列。毛主席教農民改水稻直播為先育秧後插秧,沒有反映。米高揚來訪,沒有反映。少奇同志每天審新華社新聞稿,也沒有反映。解決土改中的“左”傾問題,工商業方面的工作,新解放區的工作,幾次接待和平代表團,也都沒有反映。這些東西不是很熱鬧,不一定轟轟烈烈,但是很有意義。傅作義偷襲西柏坡是大事,當時我們沒有多少部隊,在報上一揭露,敵人以為我們有準備,不敢來了,這些也未反映。還有,中央是如何遷來的?老百姓是怎樣騰讓地方的?中央電臺、宣傳部、組織部都在哪?當時中央機關分佈在一百多個村子裏。當時西柏坡的生活很豐富,例如也有一個舞場,這些都應該反映。

這篇談話全是批評。這似乎太不客氣。但這樣不客氣卻很中肯的批評,對於改進紀念館的陳列,比那些客氣的輕飄飄的一般性的稱讚更有意義。這些批評是針對十七年前的陳列情況説的,現在肯定都改變了。反映在《感受西柏坡》這本書中,喬木所批評的原先陳列的那些缺失,都用有份量的歷史敘述和穿插著的生動描寫,相當充分地予以彌補了。喬木這些批評的精神,我以為對別的地方的革命歷史陳列的改進,也是有意義的。

本書最後一章為“西柏坡釋疑探究”。這也是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和力氣寫出來的一章。有什麼疑要釋?一些是屬於時間的考證,比如毛澤東移駐西柏坡的日子,是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六日,還是五月二十七日?棗林溝會議召開的日子,是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六日,還是三月二十九日?另一些是屬於事實的考證,比如“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是説的西柏坡,還是説的陜北?白毛女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不是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平山縣?事實的考證,關鍵是要弄清楚一些流傳説法的事實真相,不能以流傳説法就任其以訛傳訛。還歷史以真相,表現了考證者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日子的考證,説重要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如果還沒有考證清楚,説得含糊一點似乎也未為不可。但是如果能考證清楚,那還是以説得準確為是。中國共産黨生日(建黨紀念日)定為七月一日,當初定這個日子的時候,沒有檔案,沒有文字記載,當事人也都記不得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會的具體日期,只記得是七月裏,就定為七月一日了。後來國內外研究者多方考證,可以確定,開會的日子是那一年的七月二十三日,結束的日子現在還有多説,定不下來。開會日期的查清,當然不影響定七月一日為建黨紀念日,但無疑是黨史研究在史實考證方面的一個成果。毛澤東移駐西柏坡日子之類的考證,沒有這樣重要,但從歷史細節的真實來説,也不是沒有意義的。

説到歷史細節的真實,《感受西柏坡》裏説,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個細節在歷史上不完全準確。歷史的真實細節是,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在這之前的九月二十一日,在懷仁堂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毛澤東致開幕詞,已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那句名言:“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也出自這篇開幕詞中。請注意,原文是“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而不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一字之差,“中國人”更強調的是全民族的立場、全中國的立場。“中國人”包括“中國人民”、主要是“中國人民”,但比“中國人民”範圍更寬更廣。我在《黨史札記》一集的《開國盛事的三個細節》中對此做過考證和糾誤,我以為,《感受西柏坡》的敘説中的這處疏漏,也以改正為好。作者看了我這篇序言後説,他接受我的意見,在文中已把這處疏漏改正,而且同意我在序裏保留這一段文字,因為這樣的不完全準確的敘述的確多見,保留這段文字可以提起大家的注意。我認為作者這個做法很好。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