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任何一种經濟社會形態的産生和滅亡都取決於物質條件 陳文通  
 

自從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世界上的許多落後國家(包括那些落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者,為了儘快改變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況,都力圖通過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推翻現存的剝削階級和政治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問題是,在理論認識上,一方面,沒有把由經濟條件所決定的不同性質的革命區別開來,好像在經濟發展程度很低的情況下爆發的革命也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另一方面,沒有搞清楚暴力在制度變革中的作用,好像只要依靠槍桿子奪取了政權就可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人看來,既然一些落後國家率先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恰好證明在貧窮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更容易。後來,這種認識進一步被理論化了:落後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且,好像這種理論認識來源於馬克思。其實,這裡包含著許多誤解。

一种經濟社會形態的産生、發展、變革和滅亡,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人們的美好願望決定的嗎?不是。是由暴力決定的嗎?也不是。馬克思認為,任何一种經濟社會形態的産生和滅亡,都是由物質條件決定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命題。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首次系統闡明瞭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內容,其要點是:一一定的社會生産關係是同物質生産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這些生産關係的總和所構成的社會經濟結構是一定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式的現實基礎。二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三社會的物質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現存的生産關係相矛盾。而一旦這些關係成為生産力發展的桎梏,必將發生社會革命;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築也將相應地發生變革。簡而言之就是: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特別強調指出:“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産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産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産生。”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33頁)這就是所謂“兩個決不會”,是相對於“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産主義必然勝利)來説的。恩格斯對這一原理進行解釋時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産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同上,第3卷第617—618頁)

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中,蘊含著這樣一個命題:任何一种經濟社會形態的産生和滅亡都取決於物質條件。對這一命題的深刻理解,至少包含以下幾點。

第一,一定的物質生産力決定一定的生産方式和生産關係,一定的生産方式和生産關係決定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生産是永恒的主題。人類之所以要進行生産,就是為了滿足人本身不斷增長和發展的需要。不管單個人乃至整個階級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遭受多少苦難和犧牲,生産力的發展同人類自身總體發展的利益始終是一致的。因此,發展生産力就成為人類世世代代的頭等大事。但是,人類的生産是社會性質的生産,只能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中進行。為了發展生産力,生産的社會形式就必須同生産力相適應;是否相適應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事情。在生産力和生産關係二者之間,具有決定意義的是生産力;不是生産力同人為設定的生産關係相適應,而是生産關係同現實的生産力相適應。

第二,生産力在質的方面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因此,生産關係同生産力相適應也是有階段性的。一種新的生産方式和生産關係在其産生後的一定階段中,是同生産力基本相適應的;但是隨著一種新的生産力的獲得,生産方式就會發生變化,生産關係就必須相應調整和變革。只要生産關係的調整和變革同現有的利益關係基本一致,這種調整和變革就可以在現存的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進行。但是,如果這種調整和變革同現有的利益關係相衝突,處於支配地位的人們阻礙這種調整和變革,新的生産力就只能衝破現存經濟制度的束縛,調整和變革就會以革命的方式進行;其結果,將是以一種新的經濟制度代替原來的經濟制度。

第三,無論是新的經濟制度的産生,還是舊的經濟制度的滅亡,都取決於物質條件是否充分。所謂“物質條件”,就是生産力條件和物質關係條件。主要包括:勞動生産率水準,利用一般社會力(社會結合力,科學和自然力)的能力,物化和積累起來的財富,人本身的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社會交往發展的程度,等等。生産關係與生産力相適應的程度是相對的,只要現存的生産關係同生産力發展的要求基本相適應,只要現存的經濟制度對於發展生産力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那麼,這种經濟制度就不會退出歷史舞臺;同樣,只要新的生産關係和經濟制度藉以産生的起碼條件還不具備,只要這種條件還需要在現有的生産方式中繼續創造出來,那麼,這种經濟制度就不會産生。

第四,導致舊的經濟制度滅亡的革命的性質和新的經濟制度的性質,完全取決於生産力的性質。在具有質的區別的生産力條件下,革命的性質和新的經濟制度的性質也有質的區別。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藉以産生的生産力條件還不存在的時候,不可能發生資産階級革命,也不可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同樣,在社會主義生産方式的物質基礎還未形成的時候,不可能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槍桿子可以出政權,但槍桿子本身不能改變生産方式;政權的更疊是否改變了經濟制度,取決於經濟條件。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