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從時代主題看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 張謙  
 

面對中國的發展及廣闊前景,“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問題”,一直是國際上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他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中國的發展對他們有利還是有害。其中,雖然不乏冷靜、理智的思考,但也有悲觀、保守的論調,有的囿于冷戰思維的偏見而渲染“中國威脅論”、甚至製造和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聲稱一場戰略衝突在所難免,應遏制中國潛在的威脅。這種論調不僅對中國和亞太地區,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發展與穩定,都是十分有害的。對此,我們應當予以科學的回答。

中國威脅論沒有根據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對中國的崛起抱以“憂心忡忡”,視中國為“潛在戰略威脅”的論調,仍不時見諸於西方社會的報端。這種觀察世界的方法和觀點,顯然是落後於時代、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是同世界共同發展的大趨勢背道而馳的。

事實上,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時代主題,離開時代主題觀察國際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判斷。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這不僅是中國基於對當今世界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和發展大勢的科學分析所作出的判斷,而且也為國際社會所廣泛認同,2000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探討的主題就是和平與發展。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條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得人心,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走向和平共處、促進共同發展,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就決定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已不再是觀察國際問題的主要尺碼和判斷是非的主要依據,各國應當摒棄不合時宜的“霸權爭奪論”和冷戰思維方式,增強互利共贏的理念,把共同發展問題提到人類首要目標的高度來認識。進而言之,判斷一國的發展壯大對於他國乃至世界有利還是有害,應當首先著眼于其是否有助於推動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的解決,而不應去計較歷史恩怨、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從這個角度、也就是從世界全局的角度來深入分析,“中國威脅論”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首先,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有賴於和平力量、制約戰爭力量的增長。中國就是這樣一支和平力量、制約戰爭的力量,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原因在於: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生産力不發達的情況總體上還沒有改變,擺在第一位的任務始終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為此,中國制定了一條百年不變的基本路線。進入新世紀後,在確定發展目標上,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歷史的任務決定了,為了解決好中國的發展問題,必須致力於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同時,中國的發展方式也是和平的,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對內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對外實行全方位開放,以負責任的大國建設性地參與國際事務,主張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所以,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反覆強調過的:“我們提出維護世界和平,不是在講空話,是基於我們自己的需要,當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別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那時中國對世界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肯定會起比較顯著的作用。”

其次,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發展與繁榮。中國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在立足於國內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於實現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目前,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市場和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並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貿易的依存度已由1978年的10%上升到現在的60%左右。一些發達國家總是擔心,如果中國發展起來了,貨物出口不斷增多,會不會影響其産品的輸出?這確實存在一個競爭的問題。但有競爭不可怕,關鍵是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世界市場的擴大,如果只在發達國家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一國經濟發展壯大,不僅取決於本國擁有的財富和力量的多寡,而且還取決於他國特別是同一區域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像中國這樣擁有廣闊市場的大國,經濟得到持續發展,必將為世界經濟尤其是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相反,經濟不發展,才會對國際社會帶來問題。因為,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13億人的中國如果經濟長期不發展,甚至發展太慢,對世界來説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很大的政治問題。所以,對於中國的發展並與一些發達國家形成某種新型的競爭關係,也要放開眼量、積極看待。

中國外交的宗旨決定了走

和平發展的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將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作為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致力於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贏得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

中國的對外方針政策,是基於對當今時代主題的客觀分析和科學把握,從維護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來。這一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就向世界表明瞭,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也表明瞭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世界而不懈努力的堅定立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政府多次系統闡述過中國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點概括起來主要是:第一,對於一切國際事務,都要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不容許任何國家、任何勢力損害中國的尊嚴和主權。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第二,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干涉別國內政。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一切分歧和爭端,通過對話協商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第三,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實現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主張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適應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符合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國際新秩序,是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這個國際新秩序應該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為基礎。第四,維護世界的多樣性,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各國都有權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各國的事情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作主,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平等協商解決。第五,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堅定不移地把增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作為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共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重視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係,主張以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不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第六,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堅持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強調願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趨利避害,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第七,廣泛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揮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及區域性組織中的作用。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和作用,推動聯合國改革以解決發展問題為突出重點,以有利於推動多邊主義、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會員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和關切為主要原則,在充分協商、爭取廣泛一致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穩妥進行。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加強國際合作,標本兼治,努力消除産生恐怖主義的根源。第八,永遠不稱霸。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今後中國發達起來了也永遠不稱霸。

不僅如此,中國還把堅持和平與堅持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強調“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必須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損害別國主權,搞霸權主義,那就既損害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形象,又損害本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對此,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曾明確指出:“十億人的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十億人的中國堅持和平政策,做到這兩條,我們的路就走對了,就可能對人類有比較大的貢獻。”既不當第三世界的頭頭,也不稱王稱霸,這不是客氣話,而是一種真實的政治考慮。當今的中國,正在沿著用和平的方式發展自己、將發展起來的力量用於維護世界和平的軌道堅定地向前邁進。中國已參加了300個國際條約,其中大多是改革開放以來加入的,依據這些條約中國享有廣泛的權利,同時也承擔了廣泛的義務。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而且已成為遵守和執行世貿組織規則的忠實成員。正是中國的一系列正確的外交政策和實踐,使中國在世界上贏得了普遍的尊重和讚譽。

現狀決定中國沒有理由

和精力去妨害、威脅別人

中國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發展水準同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廣的國家的地位還不相稱。不能否認,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面貌的確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是,中國仍然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底子薄,自然資源相對較少,農業基礎比較脆弱,而且經濟文化發展水準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很不平衡,無論從價值量的角度,還是從國際比較中常用的實物量角度考察,目前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或生産力總體上尚不發達國家。

比如,從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看,中國尚居世界的後列。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雖然突破120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走出低收入國家行列,但仍排在世界100位左右,每人平均富裕水準仍然很低。即使用一些國際組織採用的購買力評價法折算,中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將達到1萬美元左右,屬上中等收入國家範圍,而那時美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將是3.5萬美元左右,為中國的3倍多,日本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將是5.6萬美元左右,為中國的5倍多。

再比如,從産業技術水準和結構看,中國的産業結構層次還較低。經過20多年努力,我國産業技術水準和科技創新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總體上仍處於較低的水準。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大的産品生産能力不足,能夠支撐成果系統軟體等附加值大的高技術含量産品的生産能力缺口大,特別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和技術儲備嚴重不足,大型設備基本上靠進口。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準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準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據測算,我國傳統産業的技術水準同國際先進水準相比,差距多在15—20年。科技水準的落後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又比如,從教育發展水準看,與國際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8年,世界平均水準是11年,美國是13.4年,英國是14年、法國13.1年、南韓是12.3年、日本是11.1年。2000年我國的大學普及率為11%,而發達國家一般為40%—50%,個別國家甚至達到60%—80%。高層次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也嚴重不足。在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上,世界平均水準為4.8%,發達國家基本穩定在6%,發展中國家也平均超過4%,而目前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僅為3%左右。教育的發展水準,還遠不適應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目前,我國還沒有完成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水準較低,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2%,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由於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等情況,每年還有將近1000萬的農村人口返貧。就業矛盾十分突出,社會保障壓力大,且每年要新增幾千萬的青年勞動力。在這個轉型時期,中國還面臨著地區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社會利益矛盾增多以及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突出等諸多問題,再加上中國每人平均資源佔有量不足,面臨資源、能源短缺等挑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十分繁重,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承擔的解決發展問題的責任比其他國家重得多,解決的難度也大得多。

這些都説明,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使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的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要趕上發達國家的水準,至少需要幾代人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鬥。對此,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首先要立足國內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我們沒有理由和精力去妨害別人,也不可能去威脅別人。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社會主義的中國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持“中國威脅論”的觀點是短視的。對中國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地位發生錯誤判斷的人,起碼不會有一個正確的國際戰略。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