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解放軍音樂的發展歷程 李偉  
 

中國人民解放軍音樂是在“八一”南昌起義的槍聲中誕生的。從表現1927年南昌起義的歌曲《八一起義》開始,以歌曲為主體的我軍音樂文化已走過了78年的光輝戰鬥歷程。無論是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的和平時期,一代又一代的軍旅音樂家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軍旅音樂藝術,並使之在20世紀中國音樂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經過“五四”以後,我黨在工農運動及北伐戰爭中開展文藝宣傳工作的初步嘗試,我軍音樂拉開了序幕。在創建紅色根據地、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等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軍旅音樂作為一種文藝形式,成為部隊政治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我黨我軍的高度重視。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們逐漸認識到了音樂工作在鞏固黨在軍隊中的領導地位和“鞏固紅軍的戰鬥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並初步確立了我軍文藝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政策。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音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廣大軍旅文藝工作者繼承了紅軍時期的優良傳統,我軍文藝工作的宗旨和一系列政策得以完善和進一步形成。特別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將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與中國革命文藝的實際相結合,通過總結“五四”以來我黨我軍在文藝實踐中所取得的寶貴經驗,闡述了革命文藝的宗旨、性質、方法、內容,為我軍文藝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並從根本上促成了我軍“為兵服務”的文藝工作宗旨和相關文藝原則的形成,這對我軍音樂的持續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使我軍文藝工作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1946年4月1日,《部隊文藝》雜誌發表了《部隊文藝工作應該為兵服務》一文。這篇發刊詞根據《講話》精神,進一步闡明瞭部隊文藝工作的方向和“為兵服務”的原則,並提出了“寫兵、演兵、給兵演”的具體要求。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文藝工作者認真貫徹我黨我軍的文藝宗旨和文藝政策,在我軍從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直至奪取我國勝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鼓舞軍民戰鬥熱情、團結教育解放區群眾等工作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同時也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為新中國音樂事業的全面建設奠定了基礎。

在建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我軍音樂事業更是欣欣向榮,在軍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縱觀78年的歷史發展不難看出,我軍音樂伴隨著飄揚的軍旗和勝利的號角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並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1929年的古田會議決議開始,我軍即把音樂作為政治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所提出的具體任務各不相同,但廣大軍旅音樂工作者始終堅持為鞏固和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服務。我軍音樂工作的根本宗旨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為兵服務”。

我軍歷來重視音樂教育工作。從瑞金的高爾基戲劇學校、延安“部隊藝術學校”、南征北戰中的“東北部藝”和“中南部藝”,到現今的解放軍藝術學院,我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工作者。建國以後,我軍又以多種形式開辦“音訓班”,同時還聘請國內外專家講學,並抽送音樂創作和表演骨幹到國內外著名音樂院校學習,這使我軍音樂工作者的專業水準有了很大提高,此外還吸收了大批地方音樂學院的畢業生加入部隊文藝團體。因此,我軍已有一支具有專業水準的音樂創作、表演隊伍。從土地革命時期的填詞、編曲,到抗日戰爭時期的獨立創作,從單聲部的隊列歌曲到多聲部的大合唱,從八路軍、新四軍的歌曲創作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器樂創作。從戰爭年代的群眾歌曲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藝術歌曲,從文工團隊的小型器樂到大型音樂團體的交響音樂,從較傳統的音樂風格到近20年對現代音樂風格的借鑒與吸收,這一切都體現出了我軍音樂風格的發展和豐富。與此同時,我軍的音樂表演、音樂傳播、音樂研究也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我軍音樂的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從工農紅軍的山歌、小調、隊列歌曲、八路軍的秧歌劇和大合唱,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歌曲、軍樂和歌劇,再到建國以後的獨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獨奏、重奏、交響音樂、歌劇舞劇音樂、歌舞音樂、影視音樂,都體現出了我軍音樂事業的全面進步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我軍音樂所反映的題材內容也極為廣闊,有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軍隊及領袖人物、頌揚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有體現我軍建軍宗旨和宣傳軍隊條令、紀律的隊列歌曲,有鼓舞士氣、瓦解敵軍的風趣小調,有促進官兵團結、軍民團結的動人旋律,也有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謳歌改革開放的鴻篇巨制。

今天,我軍音樂已在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中産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無論是國家大典、黨和軍隊的重大活動,還是群眾性的音樂活動;無論是中央電視臺“春節”、“雙擁”等重大晚會,還是其他媒體的各類節目,都離不開軍旅音樂作品和軍旅音樂家的身影。我軍音樂在我國音樂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音樂史》序言,標題為編者所加,發表時略有刪改)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