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談談西南聯大(上) 沈克琦  
 

編者按: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誕生於抗擊日本侵略戰爭戰火紛飛的歲月,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名校聯合而成。短短9年,在外抗強虜、內爭民主、物資匱乏那種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合大學以相容並包之精神,學術自由之規模,民主堡壘之稱號,勇肩傳承文脈之使命,培養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人才,創造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奇跡。值此抗戰勝利60週年之際,本報發表沈克琦《談談西南聯大》一文,以紀念當年教育界共赴國難,為民族復興嘔心瀝血的壯舉。作者係北京大學原副校長,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現為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副會長。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組成。自1937年9月至1946年,歷時9年,成績卓著,成為三校歷史中的一個光輝篇章,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

一、西南聯合大學始末簡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天津相繼于29日、30日淪陷敵手。8月19日,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領導與教育部協商南遷事宜,9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令,北大、清華、南開聯合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教育部長王世傑兼任籌委會主任,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任常務委員,籌委會委員還有楊振聲(秘書主任,教育部代表),朱經農(湖南省教育廳長),皮宗石(湖南大學校長)及教授代表胡適(北大),顧毓琇(清華)和何廉(南開)。以後三位常委和秘書主任組成常務委員會,負責領導全校工作,楊振聲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北大編制)。8月底三校分別通知各地師生到長沙報到。經緊張籌備,10月26日在長沙舉行開學典禮,11月1日開始上課。1941年3月7日常委會決議以11月1日為本大學校慶日。

長沙臨時大學的校舍租用聖經學校、49標營房、涵德女校和湖南大學的房屋。因到校學生有1500人,校舍不敷應用,文學院改設于南嶽聖經學校分校(稱長沙臨大南嶽分校),11月19日上課;機械系航空組在南昌航空機械學校寄讀,化工係在重慶大學寄讀。全校共設十七個係:文學院有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歷史社會學系、哲學心理教育學系;理學院有算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法商學院有經濟學系、政治學系、法律學系、商學系;工學院有土木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1938年1月19日最高當局批准長沙臨大西遷昆明。1月24日期末考試開始,本學期上課12周。文學院師生於學期結束後遷返長沙。

1938年1月底開始西遷,分三路入滇。第一路為湘黔滇旅行團。該團由長沙經湘西入滇,全程1660多公里,步行約1300公里,歷時68天,4月28日抵昆。團長為東北軍黃師岳中將,學生284人組成18個小隊,教師11人組成輔導團,五位教授黃鈺生(南開),曾昭掄(北大),李繼侗(清華),聞一多(清華),袁復禮(清華)組成指導委員會,黃鈺生任主席。有三位軍官分任參謀長和大隊長,隨團配有炊事員和大夫,有兩輛卡車運送行李。師生們一路調查,考察,採集標本,收集民歌、民謠,訪問少數民族村寨,受到貴州省政府和沿途各地政府、人民的熱情接待。學生們不僅經受了體力和意志的鍛鍊,還學到了許多課堂裏、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創舉。第二此路由長沙經廣州、香港、海防、河內和滇越鐵路入昆明,沿途均設接待站。第三此路由陳岱孫教授組織,從長沙經桂林、南寧、河內和滇越鐵路進入昆明,馮友蘭、朱自清教授等均走此路線。

西南聯大決定遷昆後租得大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拓東路迤西會館、江西會館、鹽行倉庫等處為校舍,仍不敷應用。常委會遂于3月15日決定設蒙自分校,文、法學院在蒙自上課。理學院及校本部在大西門外,工學院在拓東路。1938年5月4日全校開始上課。1938年8月23日文法學院遷回昆明。7月購得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畝為校址,修建新校舍。8月遵教育部令增設師範學院,並將哲學心理學系的教育學部分劃歸師院,後雲南大學教育係也併入。9月13日,日機首次空襲昆明,一些中等校外遷,西南聯大借得昆華工業學校、昆華師範學校、昆華中學的校舍。至此1938—1939年度第一學期才得以在12月1日上課,師範學院則推遲至12月12日上課,本年度招收新生700余人。1939年4月新校舍落成,有學生宿舍36棟(土墻茅草頂),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6棟(土墻鐵皮頂),食堂2棟,圖書館1棟(均磚木結構),至此西南聯大規模始告底定。

1940年法國投降,日軍進入越南(當時稱安南),日機由越南起飛頻繁來襲,因此又起遷校之議。11月決定在四川敘永成立分校,一年級新生到敘永報到。1939年1月10日敘永分校開始上課,到校新生600余人,後局勢趨穩,8月分校師生即遷回昆明。

1938年設立師範學院後,1940年曆史社會係又分為歷史學系和社會學系,後者歸入法商學院。從此聯大有五院26係2個專修科,即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心理學系;理學院:算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法商學院: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經濟學系、社會學系、商學系;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航空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電訊專修科;師範學院:國文係、英語系、史地係、公民訓育係、數學系、理化係、教育學系、師範專修科。1939年增設先修班,1940年增設附中、附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因交通梗阻,西南聯大繼續在昆辦學一年,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教學活動結束,三校開始北返平津。7月31日西南聯大宣佈正式結束,中止活動。在這一年中發生的一二・一慘案,以西南聯大師生為主掀起了全國性的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高潮。西南聯大前後歷時九年,終於實現校歌中“還燕碣”的願望。

二、 西南聯大的成就

1、 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

自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5月4日在西南聯大就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8000余人,畢業3807人,其中本科畢業生3732人,研究生畢業75人。畢業生中有的具有三校學籍,畢業時拿三校的文憑,有的是在西南聯大入學的,拿西南聯大文憑,各種學籍的統計數如下:

學籍 北大 清華 南開 聯大 合計

本科生 369 728 195 2440 3732

研究生 19 32 24 / 75

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時,自願登記轉往三校繼續學習的1665人,其中北大666人,清華936人,南開63人(南開此時由私立改為國立)。

在聯大學習過的學生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有2人(朱光亞、鄭哲敏)為雙院士,故院士總數為90人。

聯大學生後來取得特別突出成就的有: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2人:楊振寧、李政道(物理系)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人:黃昆(物理系)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6人:屠守鍔(航空係)、郭永懷(物理系研究生)、陳芳允(物理系)、王希季(機械系)、朱光亞(物理系)、鄧稼先(物理系)

以上只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部分突出人才,在文、史、哲和社會科學方面也出現一大批突出人才,還有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人才濟濟,洵非虛語。

2、 堅持開展科學研究

在科學研究方面,聯大師生秉承三校優良學風,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在各自領域中嚴謹治學,堅持不懈,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例如:算學系師生發表了論文百餘篇,物理系也有百餘篇。華羅庚的專著《堆壘素數論》獲得教育部獎勵,吳大猷的專著《多原子分子的結構及其光譜》獲得丁文江獎金,並在國際同行中獲得讚譽,周培源在湍流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工學院師生開展了許多與生産實踐緊密聯繫的研究工作。

三、 西南聯大的艱苦條件

西南聯大處於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物價飛漲,從統計學家楊西昆教授所寫“九年來昆明大學教授的薪金及薪金實值”一文中以原月薪為350元的教授為例,下面摘錄部分數據以供參考。從這組統計數字即可看出幾年間教授們的實際收入大幅下降,生活十分艱辛。

年份 生活費指數 薪津約數(元) 薪津實值(元)

1937年上半年 100 350 350.0

1938 年下半年 168 300 178.5

1941年上半年 1,463 400 27.3

1942年下半年 12,619 1,343 10.6

1944年上半年 82,986 9,417 11.3

1945年上半年 430,773 56,650 13.2

1945年下半年 603,900 112,750 18.7

學生則靠救濟金、貸金維持生活。當時學生自辦膳團,輪流採買,伙食費與貸金數相等,一日兩餐,早餐要自己解決。買的平價米是糙米,米中有沙子,有時甚至還有老鼠屎,伙食品質很差。少數人可得一點獎學金,多數人要靠打工,包括到中學兼課、家教等才能貼補上生活必需費用。我就曾在雲南省建設廳刻寫過一個月的蠟紙,到中日戰爭史料編輯委員會剪貼報紙一個月。

住宿條件也很差,宿舍是泥地稻草頂,四十人一屋,十個窗戶,每個窗戶兩張雙層床。窗戶是幾根木條,冬天就糊紙擋風。好在昆明四季如春,很冷、很熱的天氣很少,能勉強應付。我在昆明四年,只有毛衣,沒有棉衣,沒睡過席子,也就度過了。在這樣擠的宿舍裏照樣能自習。晚上七時以後就鴉雀無聲,如有人不注意,大聲講話後,只要他人輕噓一聲,就復歸平靜。九點半以後拿臉盆出去盥洗,宿舍裏就熱鬧了,但十時半後又歸平靜。當然,只能有一半的人留下自修,其他人就上圖書館或上茶館。附近開了不少茶館,成了聯大學生的自習室,成為一景。由此可見,事在人為,艱苦條件是可以改造的。

由於戰爭突起,從平津倉促撤出。圖書、儀器設備幾乎全部喪失,因而教學、科研存在不少困難。但是在校領導和老師們的艱苦努力下,條件逐步改善,教學尚能基本正常進行。我在物理學系4年,一年級每週一次普通物理實驗,二年級每週一次電學實驗,三年級每週一次光學實驗,四年級每週一次無線電實驗,還做了六個近代物理實驗,這在戰時大學中實屬難得。

圖書雖是一大問題,但我們上課用的教材及參考書圖書館基本都有,且每門課都有多種參考書,只是每種僅一、兩個復本。市場上也能買到一些影印書(龍門書局出版)。教材的主要來源是同學間的互相轉讓。每年暑假,就貼出小廣告,將已用過的書出售給低班同學,再用此款去購買高班同學出售的教材。上完四年,手中的教科書就剩不了幾本了,但每年上課的需要都滿足了。有時學生們還自己設法解決教材問題。例如,我在二年級上姜立夫教授的高等微積分時,用 Courant著的書,市場上沒有,我們就借圖書館的書到外面去石印。商人表示,只要滿30本,他就可以開印。我們湊足30個同學就把書印出來了。

戰亂年代,為什麼圖書館有這些寶貴的書?(1)這是由於清華大學在戰前預見到華北局勢不妙,于戰前就運出五百箱必需的重要圖書期刊至漢口。1938年運昆136箱,計書5,884冊,期刊1,169冊,其餘部分則很遺憾地在重慶被日機炸毀了。(2)由於校領導重視,圖書得到了補充。1937年9月16日常委會第一次會議就決定成立圖書設計委員會,由各係教授參加,負責圖書購置。1938年初,又指定一些教授在遷昆途中經過廣州、香港時向外訂購圖書。校方為此積極籌款,訂購新書刊。據1940年3月圖書館工作報告載,“已發出訂書單233件,計書1,500余種,期刊300余種,已到新書1,400余冊,期刊約4,000余冊”,這些都是外文書刊,還有斯坦福大學Hall教授贈文學書245冊,康乃爾大學Walker教授贈刊75冊。此外,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和北平圖書館遷昆後,西南聯大又與他們建立了合作關係,我就曾去天文所查閱過文獻。

關於儀器設備,清華在戰前也將部分儀器設備運至漢口,例如從國外訂購的製造真空管的設備就直接運到漢口,後經重慶運昆,成為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開展電子管研究的重要設備。1937年9月16日還成立了理工設備設計委員會。1938年初指定教授在赴昆途經香港時購買儀器設備。當時上海生産一般的實驗儀器,我做普通物理實驗時,按照薩本棟著《普通物理實驗》做的,用的就是從上海買來的儀器。二年級電學實驗用的靈敏電流計則是由美國新買來的,Leeds & Northrup廠出品。我們的指導教師虞福春先生專門告誡我們説,每台要75美元,備用的懸絲只有兩根,千萬別用壞了,否則後面的同學就無法做實驗了。為了防備飛機轟炸,他在實驗室泥地上挖一個洞,半埋一個50加侖的大汽油桶,實驗完畢後就將一些儀器放入桶中,再蓋上桶蓋,以免日機轟炸時遭受損失。系裏還有車床,可以自製設備。別的係的情況我不清楚。但我見到化學系自製的“自來水”塔,水是經梯子提上去倒到桶裏,這就保證了有機化學實驗冷凝水的供應。工學院的金工廠還對外開放接活兒,既有收入,又有利於學生的實踐訓練。凡此種種,凝聚了老師們的一片心血,使我們學生深受教育,同時也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