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淺析課堂教學效果與資訊輸出的有效性 于貴平  
 

一般而言,資訊是指人類共同享有的一切知識,或從社會發展的客觀現象中提煉出來的各種消息的總和。資訊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表徵事物的由事物而發現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和信號中所包含的內容,它往往以文字、圖像、圖形、語言、聲音等形式錶現出來。由此,有理由説,課堂教學實際上是資訊的輸出與接收過程,教學效果則是教師輸出的有效資訊被學生接受的過程。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以人與人、人與機器的聯繫為仲介而展開,在資訊的輸出與輸入過程中,完成知識、經驗、技能的傳輸,使人類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得以延續、繼承和利用。而所有教學過程莫不以促進知識或資訊的最大量吸收為指向,所有教學者莫不以輸出的知識資訊被學習者最大量吸收視為自己的成功。反方向思考問題,假如被輸出的東西不被學習者吸收(不能吸收、不願吸收等),那麼,不論教學者做出多大努力,都可視為無意義的勞動,用資訊科學的術語説就是他輸出了無效資訊。人們獲取、積累並利用知識資訊,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必需過程之一,借助資訊,人們獲取了知識,改變了原來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情形。人們利用感官或工具、儀器,從某種側面對客觀世界的對象進一步感知(收集)資訊,經過大腦的思維形成觀念(處理資訊),就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知識,從而引起實踐的成功,而這一切又都應當是有效(有用)的資訊。

由資訊的可傳輸性決定了,凡是資訊都可以通過一定的信道和載體進行傳輸,在學校,這種信道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信源就是教師(發信者),信宿是學習者(收信者),他們將在特定的時空內完成資訊的傳輸,而學習者對資訊(知識)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取決於教師輸出有效資訊的多少,因為教師總是問題的主導方面。教師,對資訊(知識)的輸出是否正確、及時、生動,能否刺激學習者接受知識的敏感點,則決定了他們教學是否成功。因此,可以説,成功的教學就是有效資訊的輸送並被學習者有效地接受。所謂有效資訊,是指信源發出的資訊被信宿收到後所起的作用和産生的效果,即資訊的效用價值問題,也就是説對資訊在多大程度上被吸收利用。當然,教師要面對眾多學習者,不同對象對同樣資訊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其效用、價值可能是不一樣的,“眾口難調”,但其總體水準應當保持在一定範圍之內,也就是説,對於一個教師、一堂課、一個專題,它總是有相對比較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也應當有相對一致的要求,在質和量上總是有相對的確定性,這就為教學效果中有效資訊的傳輸提供了衡量依據。一般而言,學習的有效性取決於教學的有效性,輸出有效資訊是接受有效資訊的前提,二者的本質是一致的。根據教學論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把課堂教學有效資訊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知識類資訊。也就是學科體系、結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學科發展線索等。

第二類:情感類資訊。指在教學過程中,力求根據教材內容輸出情緒,營造某種氛圍,使學習者或激動、或興奮、或感悟。

第三類:動作技能資訊。通過示範、演示、表演輸出資訊。

第四類:情景類資訊。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種模擬化的情景,使之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如果教學者注意在以上4方面輸出有效資訊,便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如蘇禾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應的,只有從心底裏發出來的,才能真正産生教育作用。”

對教師而言,增進課堂教學有效資訊輸出的途徑有哪些呢?

——對知識類資訊的輸出,力求準確、簡潔、科學。準確是指教師授課時要原原本本地體現前人積累的知識的本來面目,一是一,二是二,不可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資訊失真,甚至輸出錯誤的資訊,這是對教學者最基本的要求;簡潔是指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條理化、明晰化,把核心知識點輸出給學習者,而不可是“簡單問題複雜化,複雜問題一團麻”;科學是指符合邏輯思維方法,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

——對情感類資訊的輸出,力求生動,發自內心,啟迪人的悟性。要使學習者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學有所獲,教育者首先必須動心、動情,真正的教育是從心底裏發出來的,只有教(輸出)學(接收)雙方心心相印,心心相融,資訊的輸出和接受才能真正融為一體。

——對情景類資訊的輸出,力求直觀、形象、真實。這類資訊的輸出,包括演示和野外實習考察兩個方面,直觀指可以真接觀察、觸摸,對人的感官産生有效的刺激;形象直觀是指做到活靈活現,顯示真情實況。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