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何必重提“發展重化工業” 王東京  
 

起初我並不明白,學界為何突然又重提“發展重化工業”。去年8月赴廣東參加省長座談會,就聽有人建言,廣東應把重化工業作為主打産業。後來參加中國經濟時報十年慶典,吳敬璉教授作專題演講,主題也是中國要不要發展重化工業。我這才意識到,這件事非同小可,背後一定大有看點。

果不其然,接下來幾個月,報刊上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便連篇累牘。一時間,讓人感到頗有短兵相接、烽火連天的味道。旁觀者清。我一面靜觀其“辯”,一面蒐羅各家的觀點。後來發現,大家爭來吵去,焦點其實就兩個:一是中國是否已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另一是中國應否大力發展重化工業。

頭一個問題,政府早有定論。10多年前,中央就曾指出,中國産業結構的弊端,是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並重申要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這意味著,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就開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而且有些年份,重工業孤軍突出,發展還有些過頭。回顧近幾次宏觀調控,哪一次不與結構調整有關?事實擺在面前,誰也不會熟視無睹,何況政府文件也白紙黑字寫得清楚。可為什麼到了今天,又有人説我們尚未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呢?

顯然,判定標準是關鍵。工業化階段如何劃分,權威學者是德國的霍夫曼。1931年,他根據20多個國家的資料,對製造業中消費資料工業與生産資料工業的比例進行了研究。這個比例,後人稱為霍夫曼比例。霍夫曼認為,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斷下降的,由此他把工業化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消費資料工業一統天下,霍夫曼比例約為5;第二階段,生産資料工業發展提速,但相對消費資料工業,仍顯不足,霍夫曼比例約為2.5;第三階段,生産資料工業與消費資料工業旗鼓相當,霍夫曼比例約為1;第四階段,生産資料工業領先增長,霍夫曼比例小于1,標誌著進入重化工業階段。

用不著複雜的計算,今天中國的霍夫曼比例,肯定是小于1的。有數據為證,從改革開放初至1993年,我國重工業佔工業産值的比重在50%左右。近8年來,我國重工業産值增速一直高於輕工業,重工業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至2004年已達67.59%。到2005年1月份,重工業比重更增至68.59%。從重工業比重超過58%的1994年算起,本輪“重工業化”增長的持續時間已達11年。2003年汽車、鋁業、鋼鐵、水泥等行業的固定資産投資增幅分別達到77.8%、88.4%、96.2%、113.4%。

假如認定中國已進入重化工業階段,那麼跟下來的,就是我們應否繼續優先發展重化工業。談到這個問題,有個重要理論不能回避,即生産資料優先增長規律。主張重化工業優先發展的論者,依據的就是這個規律。很多人以為,生産資料優先增長是馬克思的發明,其實這是誤傳。不信你去查《資本論》,保證找不見。生産資料優先增長規律,是列寧在《再論市場問題》中提出的。列寧的理由是,如果技術進步,單位勞力操縱機器的數量增多,資本有機構成(不變資本與工資的比例)上升,那麼,發展最快的是生産機器的生産資料;其次才是生産消費品的生産資料;而最慢的,則是消費品的生産。

按照列寧的假定,推導的結論沒有錯。問題在於,技術進步,勞力是否一定會推動更多的機器?看看當今的IT産業,技術在日新月異,可一個編程員,卻並不需要配備更多臺電腦。“假定”不對,得出的結論可信度也就不高。至少,在資訊化的時代到來之後,這個結論會受到更嚴峻的挑戰。配第——克拉克定理,行內人耳熟能詳。這個定理告訴我們,隨著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勞動力首先從第一産業向第二産業轉移,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水準進一步提高後,勞動力便向第三産業轉移。由此可見,工業領先增長,並不是恒久不變的鐵律,每個國家國情不同,發展水準不同,倘若一律要生産資料優先增長,那麼就難免是削足適履、刻舟求劍了。

理論歸理論,回到中國的實際,估計爭議還會少不了。因為中國當前的狀況是,每人平均GDP剛過1000美元,資訊化時代也僅僅是踏進了門坎。只要勞動者技術裝備需要大幅提升,那麼,作為生産資料的重化工業,就還會有大的發展空間。儘管我不信生産資料優先增長是永恒規律,但對這個判斷,筆者並不懷疑。我所擔心的是,即便重化工業需要發展,但學界如此大動干戈,會不會鼓動各省市比著大上項目,誘發起新一輪的投資衝動;會不會再度導致産業結構失衡而出現難以收拾的後果。

實在想不出,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大談發展重化工業的意義究竟何在。是的,重化工業的發展,可以通過政府動員、産業政策,甚至政府直接投資來推動,但這個辦法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搞了幾十年,後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現在怎能治好傷疤忘記痛,又讓政府故伎重演呢?假如不是想讓政府插手,那麼學界不厭其煩的討論,豈不是杞人憂天?市場規律無處不在,投資者也不蠢。如果重化工業發展真的滯後,那麼供求規律一定會帶動産品價格上漲,只要有錢可賺,投資者自不會袖手旁觀。追逐利潤,是資本天生的本性,這樣簡單的事,難道還用得著別人去教嗎?

中國要搞市場經濟,就得放手讓市場發揮作用。要相信市場的力量,尊重市場規律。欲速則不達,一廂情願或拔苗助長,結果必會適得其反。因此,重化工業到底要不要優先發展,最好是順應市場的需求,聽任市場的安排。我們並不比市場高明,任何無視市場的高談闊論,最後都會徒勞無功。要知道,離開市場規律搞無謂爭論,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浪費!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