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讓我們關注生活品質 陳國裕  
 

——訪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曹新

曹新,湖南省漣源市人,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1986年以來,一直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個人學術著作有《社會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與百姓談消費》、《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對策》。曾參加多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和中共中央黨校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主持中共中央黨校課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對策研究”、“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多篇。

記者:《中國經濟觀察》2005年第1輯刊登了您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追求生活品質需要提高文化教育消費力》。文中提出了提高生活品質問題。這個問題現在大家十分關注,您是出於什麼考慮研究這個問題的?

曹新:這是因為在中國經濟發展整體進入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和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人們對文化教育和精神消費的需求,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當然,人們除了對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之外,還需要乾淨的河流,清新的空氣,花園和草地,尤其是良好的教育。這些都説明,人類在經歷了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如今的資訊社會以後,自然而然地就將進入一個以關注文化精神、生態環境以及情感夢想的社會。這與當代世界發展中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體化趨勢是相吻合的。因此,提高生活品質問題,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個人們普遍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記者:當一個人連溫飽尚無法滿足的時候,他不會更多關注生活品質。生活品質問題,與社會物質文明程度密切相關。那麼,國外前些年是否就已經面臨這個問題了。

曹新:情況正是如此。多年來,西方經濟學十分重視對生活品質問題的研究。美國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在他1958年出版的《豐裕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生活品質”的概念。但真正將生活品質問題納入理論研究框架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他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長階段》一書中,將追求生活品質作為其劃分經濟成長階段的最後一個階段的特有標誌,生活品質問題的理論研究從此開始。1975年,莫裏斯在《莫裏斯全球生活估價模式》一書中,將生活品質作為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指數名稱;同時,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一書中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西方生活品質理論的觀點。1990年,聯合國開發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極力強調生活品質問題的重要性。近些年來,生活品質問題的研究在西方國家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也引起了較多發展中國家的注意。

記者:現在許多人經常提到生活品質,至於生活品質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心中並不清楚。我想問,生活品質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曹新:為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説到羅斯托的生活品質理論。在經濟起飛以後,羅斯托主要從自然(居民生活環境的美化和凈化)和社會(教育、衛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務、社會風尚、社會秩序)兩個方面研究了生活品質問題。羅斯托認為,生活品質主要包含這樣一些內容:其一,服務業的發展將越來越重要,成為主導部門。醫療、教育、文化娛樂、旅遊有關的服務部門加速發展,服務業提供的是“豐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品質”的勞務。其二,汽車工業部門的發展和汽車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社會環境問題。因此,“追求生活品質”必須認真處理和解決環境污染、城市交通擁擠不堪和人口過密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談不到“生活的品質”。從羅斯托的生活品質理論中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品質包含的主要內容:在物質文明極大提高的基礎上,能夠提高和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教育消費和環境生態需求。

記者:經您這麼一説,我明白了,生活品質主要還不是體現在物質文明方面。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步入了中等收入階層,這個階層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應該説差別不大,但不能説,他們的生活品質也沒有區別吧?

曹新:當前社會上的確存在一些關於生活品質認識的誤區。長期以來,人們都把物質生活水準的高低作為衡量生活品質的惟一標準或重要指標,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正是因為這種誤解,有些人就認為,有錢就是生活品質高;生活品質高就是吃海鮮,穿名牌,開小車,住別墅等等。其實,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居民的消費步入了一個新的週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人們肚子不餓、身上不冷、房子不漏的生活水準得到滿足之後,在追求吃講營養、穿講漂亮、住講舒適的同時,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購買商品,不僅是為實用,還要買個氣派,買個賞心悅目;人們不僅講究吃穿用等實實在在的硬性消費,而且追求旅遊、娛樂、健美、交往、情調以及提高自身素質等的軟性消費;人們的消費不再是只追求傳統的耐用、價廉和看得見、摸得著的近期效益,而且追求現代的舒適、快感、美感、炫耀等遠期效益;人們的消費不只是從理性上追求質、量和價格的滿意,而是更看重感性的樣式、色澤、舒適、明快等。這説明,人們的消費不僅僅只是物質性消費。科技性消費、休閒性消費、保健性消費、文化性消費在人們的消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形成了一種無法阻擋的消費新潮流。當然,人們追求生活品質,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準分不開的。人們在沒有錢的時候想賺錢,有了錢就想要社會地位,想要生活環境的舒適,想要受更高的教育,想到外國去旅遊,想要精神上的享受。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記者:中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多數的中國人剛剛邁出溫飽階段,因此,提高生活品質,對他們來説,還是一個新問題。那麼,這方面我們應該做出哪些努力呢?

曹新:首先,大力發展文化教育産業,注重精神消費。要迅速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要使人們不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自己第一、甚至唯一的需要,從而把自己降低為一般動物,就要使人們能夠從事各方面的消費活動,就必須提高人的各方面的消費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説,一個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科學文化迅速發展之際,我們必須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準和藝術修養,提高人們的各方面的消費能力。

其次,要充分發揮“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的作用。在未來社會,學習不僅應成為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應是人的一種享受。應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攝取結合起來。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應成為物的“奴隸”,而是應該把更多的“閒暇”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

再次,人的消費過程應與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合一。人的消費就不能只是以物為中心,而是應該以人自身為中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生態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因此,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全面發展過程的完全合一。

最後,保護生態環境,滿足生態需求。人類的各種需求或全面需求主要包括物質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人類必須有物質生活,也必須有精神生活,但也決不能缺少生態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是與人類的生態需求密不可分的。人類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需求的品質要求也愈高。從人類的生態需求來看,人類現代文明社會的這種生態需求包括潔凈的空氣、水和無污染的食物;無污染、無噪音的生活空間;優良的人工或自然植被環境、數量充足、品質精良的環境資源和生態景觀三種形態。

生態需求是現代人類的最基本的需求,它是隨著現代化生産力一起發展起來的,並不純粹是自然需求,而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其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需求,是對現代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系統完善的優美環境的一種依賴和渴求。人類全面的生態環境需求是與可持續發展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這種生態環境需求不可能成為、也不應成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力。保護生態環境,無廢物工業、污染物資源化、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現代社會生態化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科學技術革命的強大動力,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一句話,人類經濟社會的進步是與其自然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斷然分開的。

記者:經您介紹,我感到,生活品質這個課題確實很重要。請您談談目前的研究情況以及如何深入拓展這個課題的研究?

曹新:目前,全國不少學者在關注和深化這個課題的研究。近年來,我對貼近百姓生活的消費問題,例如消費觀念轉變、社會消費趨勢、消費結構轉換、信用消費、住房消費、汽車消費和文化教育消費等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今後我想對提高生活品質這一課題做更為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希望以此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學術界的廣泛共鳴。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