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歷史的眼睛:二戰經典照片解讀(之二) 梁佔軍  
 

圖片名稱:悲傷——尋找親人的屍體

拍攝時間:1942年初

拍攝地點:克裏米亞半島卡契城

拍攝者: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蘇聯)

背景史實:蘇德戰爭初期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了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中了三千多架飛機、近五千輛坦克和總計550多萬人的軍隊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德戰爭爆發。德軍的進攻分北、中、南三路:具體目標是北路越過波羅地海三國攻擊列寧格勒;中路是從華沙直逼莫斯科;南路則越過烏克蘭進攻基輔。由於蘇聯方面事先對德國在1941年發動軍事進攻的判斷失誤,因此在德軍裝甲部隊的閃擊戰面前,出現了大潰敗的形勢,在各條戰線上蘇軍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從6月22日—7月9日,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蘇軍的武裝力量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70個師中有28個師被消滅,約70個師的人員和裝備損失過半,3500多架飛機和一半以上的燃料和彈藥被毀。進入9月,三路德軍基本抵達目標位置,9月6日,北路德軍兵臨列寧格勒城下,旋即開始圍攻;與此同時,中路德軍也開始圍攻莫斯科。進展最迅速的是南路德軍,他們在9月底就佔領了基輔,並使60萬蘇軍被俘。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蘇聯人民和軍隊雖然遭受了巨大而驚人的損失,但仍在頑強抵抗,北路列寧格勒城內的軍民同仇敵愾,寫下了堅持抗敵900天直至勝利反攻的奇跡;中路保衛莫斯科的戰鬥更是可歌可泣:蘇聯最高領導史達林堅持留在城中指揮作戰,並在11月7日——建國24週年的紀念日——在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活動以鼓舞士氣。經過蘇聯軍民的浴血奮戰,到12月5日,德軍已損失超過15萬人,坦克7百多輛,大炮數百門。此後蘇軍開始局部反攻,到1942年初,德軍已被擊退了100—250公里,莫斯科被困之圍已解。從1942年1月8日開始,蘇軍開始全線反擊,到1942年4月,德軍損失83萬人,坦克1300多輛,大炮2500門,汽車15000多輛。蘇軍初步遏制住了法西斯瘋狂進攻的腳步。

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軍在戰爭初期第一次贏得勝利的大規模反攻,雖然它沒能根本扭轉蘇德戰爭初期的被動挨打的軍事形勢,但卻迫使德國法西斯一度撤退,從而打破了德國利用閃擊戰迅速打敗蘇聯的迷夢。

拍攝故事:這幅照片是蘇聯戰地攝影師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在1942年初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拍攝的一組名為《悲傷》的系列照片之一。當時,由於蘇軍正挾莫斯科保衛站勝利的余威開始局部反攻,德軍進攻的勢頭受挫,局部甚至不得不撤退。本照片反映的內容是德國法西斯撤離卡契城後,當地居民在遍佈屍體的平原上尋找自己親人的情景:嚴冬素裹,冰雪尚未消融,泥濘的田野上橫七豎八地躺著慘遭殺戮的屍體,遠處天邊翻滾的陰雲渲染著悲愴的氣氛。在這裡,兇殘的法西斯在卡契城屠殺了17萬6千多無辜的老百姓!

混在尋找親人屍體的人群中,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的鏡頭緊緊跟隨著一個頭裹白圍巾的老婦,直到殘酷的現實呈現在她面前後才按下快門。照片洗出來後並沒有發表,因為當時蘇聯報刊擔心戰爭的殘酷會影響人民的士氣,他們迫切需要的是記錄前線英雄戰績的照片。所以這張照片一直靜靜地躺在文件袋裏,直至 1965年,即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0週年之際,作者才敢於把照片公開,在《星火》雜誌上首次發表。此後,該照片又在一個主題為《什麼是人》的攝影展上展出。一位義大利評論家看到後感嘆到:“好一位蘇聯的‘羅伯特·卡帕’!”報界也因此轟動了,美國的《生活》、西德《星》、法國《巴黎競賽畫報》等刊物紛紛登載該照片。一時間,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成了蘇聯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國家的眼睛”。

美國著名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的弟弟、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的創辦人科內爾·卡帕,曾經這樣高度評價巴爾特曼茨:

德米特裏·巴爾特曼茨——一位令人欽佩的同行,一位蘇維埃軍隊的戰士攝影家——是一個……勇敢的人,他最大的意願,按他自己的話來説,就是能夠被稱為“蘇維埃攝影的卡帕”。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