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連戰大陸“和平之旅”的重要意義 王建民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參訪團于4月26日至5月3日訪問大陸,這是國共兩黨五十六年來一次歷史性的握手,將揭開國共兩黨互動與兩岸關係發展的新一頁。連戰的大陸“和平之旅”,不僅是要為台灣前途尋找出路、為台灣經濟找活路、為中國國民黨尋求發展生存之路,而且要開創海峽兩岸和平、和解、和諧、合作之路,開創兩岸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為海峽兩岸開創“和平之路”

連戰是《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的孫子,是國民黨元老連震東的兒子,內心有一股強烈的中國情懷與台灣之愛。大陸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祖國,台灣是他的故鄉。訪問大陸,實現“和平之旅”,是連戰多年來最大的心願。在他退出政壇的前夕,他要完成一個尚未完成的志向,實現大陸的“和平之旅”,這一天終於到來。

連戰對發展兩岸關係一直持有善意、“雙贏”的觀點。在1993年出任台灣“行政院長”後不久,連戰在一次記者聯誼會上就發表了“排斥‘零和’,走向‘雙贏’”的專題演講,倡導兩岸關係應是攜手共創“雙贏”策略,避免你死我活的“零和”鬥爭,受到島內各界的關注,也成為連戰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主張。1994年初,連戰又提出“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關係政策。

1995年,連戰進一步提出“以大陸為腹地,建立亞太營運中心計劃”,並將其作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跨世紀戰略。然而,這時的李登輝逐漸偏離“一個中國”政策,不僅接受日本人司馬遼太郎訪問,提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等一系列“台獨”主張,還赴美國訪問宣揚“兩個中國”,在施政上開始反對連戰提出的“以大陸為腹地”的台灣經濟發展戰略,于1996年公開提出“要檢討以大陸為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進而拋出旨在限制臺商赴大陸投資的“戒急用忍”政策,等於否定了連戰的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與新政策,連戰主張的兩岸關係“雙贏”理想未能實現。

在2000年台灣島內大選中,因李登輝反對宋楚瑜與連戰合作,並“暗助”陳水扁,導致連戰敗選,讓中國國民黨失去了在台灣的執政權,引起國民黨黨內群眾對李登輝的強烈不滿,迫使其辭去國民黨主席(後又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連戰終於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新一代領袖,開始重新倡導他關於發展兩岸關係的政策主張。

在2004年台灣島內大選期間,連戰提出了“兩岸和平路線圖”的構想,表示要在選後實現大陸“和平之旅”。然而,“3.19槍擊案”的發生,不僅打亂了連戰的“和平之旅”規劃,而且改變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軌跡。

如今,連戰得以實現“和平之旅”,就是希望為兩岸的和解與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大陸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後,連戰發表了重要講話,認為民進黨推動的“制憲”與“正名”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騙局,“在目前國際局勢下,台灣絕對沒有獨立的可能。”主張“兩岸應立即進行對話協商談判磋商,簽訂和平協議。和平協議的重點在四個字‘不獨不武’。”“本人呼籲,兩岸立刻重啟談判,回到國民黨早就主張的兩岸經貿合作(包括清明包機直航、貨運便捷等),並同一時間立刻開啟雙方承諾不獨不武的和平協議談判”。連戰推動兩岸和平的誠意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肯定與讚揚。連戰這次大陸“和平之旅”,必將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為台灣前途找“出路”

台灣的出路在那裏,是一個重大的、敏感的命題。國民黨執政時期,特別是蔣氏父子執政時期,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立場,追求國家的統一,堅持反對與打擊“台獨”。然而,李登輝執政後,逐漸偏離了一個中國的政策,縱容“台獨”,支援“台獨”,並最終走向“台獨”,而且還通過種種不正當手段將政權讓給了民進黨,讓國民黨失去在臺執政權,成為國民黨的叛徒與罪人,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敗類。

民進黨執政後,以手中的權力全面推動“台獨”分裂路線,大搞“去中國化”的“台灣正名”運動,甚至要搞“公投制憲”,將台灣推向戰爭的邊緣。連戰對此甚為憂慮,不再懼怕民進黨扣帽子,打棍子,不再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左顧右盼,而是勇敢地站出來,公開承認“九二共識”,承認一個中國,要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國民黨的發展做出自己最後的努力,堅決反對“台獨”,希望實現兩岸和解,希望為台灣創造另一種選擇。連戰表示,現在兩岸關係非常嚴峻,台灣的政治環境非常反常,國民黨希望能為人民提供另一種“願景”,另一種選擇。連戰進一步指出,面對嚴峻的兩岸關係形勢與反常的台灣政治環境,國民黨不能默默沒有行動,眼睜睜看著執政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橫衝直撞,升高對立,即使“兵兇戰危,也在所不惜”。他還表示,除此之外,也可以運用智慧,加強努力,來幫助社會面對和解決台灣真正的基本問題,提出不同的選擇。其言下之意,台獨之路不通,人民可以選擇不獨之路,雖不能説是統一,但至少是“不獨不武”的現狀選擇,維持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就可避免戰爭,這才是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與福祉。這是連戰訪問大陸,要實現共和“和解”,兩岸“和解”的重要背景。這也充分顯示了連戰對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的戰略性調整,以及以堅強的決心,不怕任何流言與險阻,推動兩岸的和解與和平,為台灣尋找一個沒有戰爭與恐懼的社會環境,一種充滿和平、和諧、希望的前途與出路。正如連戰所表示,他此行抱持的態度是期待擺脫過去的歷史糾纏,兩岸共同努力,互惠互利,共存共榮,走和平的未來。

為中國國民黨發展找“生路”

面對中國國民黨東山再起的又一次挫折,面對國民黨目前的艱難處境,黨主席連戰開始了對國民黨權力交替與未來發展新思考,終於決定先由江丙坤率團率先赴大陸進行“破冰之旅”、“緬懷之旅”與“經貿之旅”,進而實現連戰自己的大陸“和平之旅”。儘管這是遲來的“和平之旅”,是以在野黨的身份訪問大陸,但對於國民黨的未來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是國民黨前身中國同盟會成立一百週年,是廣州黃花崗起義九十四週年,是國民黨創建人孫中山先生逝世八十週年。國民黨可以通過這次隆重的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緬懷活動,讓國民黨重新回味孫中山創建國民黨的豐功偉績,了解孫中山先生追求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思想,對於今日國民黨的團結、振作士氣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確認中國國民黨對一個中國的認同。

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島內極端“台獨勢力”興風作浪,篡改歷史,要將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列入所謂的“中國史”(外國史),於是孫中山就成了外國人,這不僅是對孫中山先生的不敬與污辱,而且也直指國民黨是外來黨,以否定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正當性。這對尊孫中山為總理與精神旗幟的國民黨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因此,在連戰的親自主導下,由江丙坤率領的國民黨參訪團通過祭奠黃花崗烈士墓與拜謁孫中山陵活動,就是要高舉孫中山的旗幟,以孫中山精神與遺志來凝聚正在分化、人心渙散的國民黨,並以此為機振興國民黨。江丙坤在謁陵結束後,表示中山先生以博愛精神,畢生追求統一、民主、富強,兩岸人民都應以中山先生為師,共創兩岸雙贏局面,正是這種戰略的體現。

同樣,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連戰的大陸“和平之旅”,將訪問南京與謁中山陵作為重要的選擇,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不僅如此,連戰訪問北京,不住釣魚臺國賓館,而是選擇孫中山曾住過的北京飯店,同樣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連戰的這種考慮,就是表明,中國國民黨企圖以“孫中山精神”重新凝聚中國國民黨、振興中國國民黨的重要舉措,是中國國民黨對其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角色地位的戰略性調整,以延續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生命力,再造中國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條件與機會,可以説是為中國國民黨尋找一條新的生存、發展之路。

為台灣經濟找“活路”

民進黨執政不佳,台灣經濟優勢不再,這是民進黨執政最大的弱點與不足。相對的,中國國民黨執政時,在極為艱難的環境下,通過厲精圖治,台灣經濟走出困頓,台灣變成了一隻金鳳凰。1979年,台灣與香港、南韓、新加坡等被經合組織(OECD)列入新興工業化社會,被世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台灣經濟奇跡”從此遠揚。到1992年,台灣國民生産總值達到2000億美元, 躍居世界第20位,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居世界第25位, 外貿總額達到1500億美元,高居世界第14位,外匯儲備900多億美元,居世界3位。 到失去政權的2000年,台灣國民生産總值突破3000億美元, 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超過14000美元,對外貿易進出口額雙雙突破1400億美元, 總額達2800億美元,外匯儲備達1067億美元。許多高科技産品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民進黨上臺後,在台獨分裂路線主導下,限制兩岸經貿往來,不開放兩岸“三通”,造成台灣經濟形勢逆轉,終於在 2001年出現50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經濟指標全面倒退,五年來台灣經濟未有進步。於是國民黨主打兩岸經貿牌,希望通過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創造雙贏,為台灣經濟打出一條活路,再造台灣經濟的又一個春天。

江丙坤訪問大陸時,與大陸有關部門就促進兩岸經貿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行了會談,達成十二項初步成果,包括儘快推動實現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常態化”、加強兩岸農業合作、解決台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問題、鼓勵和推動兩岸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商談並簽訂保護臺商投資權益的民間性協議、促進兩岸縣市之間與鄉鎮之間對口交流等。連戰這次訪問大陸,經濟交流與合作仍是討論重點。連戰表示,希望這次出訪能就攸關台灣人民福祉、利益等議題與大陸領導人交換意見。

連戰的大陸“和平之旅”,不僅為台灣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和平環境,而且將會在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方面達成新的成果,為台灣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條件,實現連戰很早以前提出的兩岸“雙贏”與“以大陸為腹地”發展台灣經濟的理想,從而為台灣經濟的發展開創新的天地。

可以説,連戰在他離開國民黨主席大位之前,成功實現了訪問大陸的“和平之旅”,不僅創造了連戰自己人生的又一個輝煌,而且為中國國民黨、為台灣、為兩岸關係的發展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不過,兩岸關係依舊複雜,變數仍多,要實現兩岸長久、真正的和解與和平,仍須付出很大的努力。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