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涵養著文化的精神 王偉光  
 

——記中央黨校校園景觀及文化精品收藏

中央黨校座落于北京市人文薈萃的海澱區,位於燕山余脈之隅,京密運河之側,僅以一道之隔與世界著名皇家園林頤和園為近鄰。海淀素以多水著稱,故北京著名園林名勝多聚於此,東有舉世聞名的圓明園遺址公園,西有玉泉山、香山、植物園、碧雲寺、臥佛寺,南有近年新建的萬柳公園,北有與楊家將故事有關的百望山。海淀以文化區顯名於世,眾多著名高等學府多設於此,東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西有國防大學和軍事科學院,南有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北有中國農業大學。中央黨校作為中國共産黨培養高中級領導幹部的最高學府,置於如此優美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之中,按理也應有自己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方無愧於四週之高鄰。

現今,中央黨校的校園建設已經形成相當規模並具備了自己的特色──這裡山水相依,樓臺掩映,溪水四布,草木蔥蘢,竹林並茂,鳥語花香,間有古木奇石點綴其間,令人有步步進入新境之感。就整體説,它展示了北方園林開闊、粗獷的風格;就細部説,它又不乏江南名園秀麗、精巧的特色。中央黨校是培訓黨和國家高中級領導幹部的重要陣地,是發展和傳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領導幹部必備的各種知識的神聖殿堂,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優美的文化環境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同時還可以激發人們的學習和創造激情,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中央黨校歷屆校委一向重視校園建設,始終把校園建設作為黨校整體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求校園建設不斷豐富文化蘊含,提高文化品位,使之與黨的最高學府的地位相稱。在校園建設中一貫堅持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勤儉建校,勤儉持校,不搞奢華,不事鋪張,按照“實用、樸素、大方”的方針建設校園、美化校園。多年來,黨校的歷屆領導和師生員工都為校園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從總體規劃到局部設計,從開拓建設到日常呵護,從字畫的撰繪到藝術品的擺放,都付出了心智和汗水。從20世紀50年代新建校園開始,黨校全體學工人員和一批批建設者們就在這裡勞作,使校園建設伴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結合校園改造,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校園景觀改建和修復,同時還建造了一批新的景點。特別是2001年,胡錦濤同志親自批准了校委關於面向21世紀黨校校園建設的總體規劃以來,校園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按照總體規劃,從治理黨校南校門,建設校名碑廣場為始,拉開了黨校大規模現代化校園建設的序幕:以主樓、禮堂中軸線為重點,加固改造了主樓(含陳列館、檔案館)、教學樓、禮堂,使之在保持原風原貌的前提下煥然一新;新建了以大報告廳為核心部位,集教學研討中心、圖書資料中心、資訊網絡中心、遠端教學中心、學術會議中心為一體的現代化、標誌性的綜合教學樓,以及綜合樓的姊妹建築──體育館。在校園東側,進行了大規模拆遷,遷移了小學校區、家屬區、鍋爐房區、倉庫廠房區、校東門營房區等,掘土造湖,修路復涵,整修地下管網,建成了林抱水、水環林的水木園景區;在校園西側,擴湖堆山,建成了南山景點、掠燕湖景點、千萃山景點連成一片的薈茗園景區;將東校園水系與西校園水系溝通,形成了有如一串晶瑩剔透的珍珠鑲嵌于校園四週的環校水系。為了擴大招生規模,加大培訓力度,新建了三棟省部級學員宿舍樓,在校園東西兩區,分別新建了掩在綠樹叢中的學員食堂和學員宿舍群。為了改善全校職工家屬的居住生活環境,徵集土地,拓建了佔地400余畝由41棟宿舍樓和綜合商業服務樓、老幹部活動中心構成的大有北裏職工宿舍區。年復一年,日積月累,如今中央黨校校園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更加豐富多樣,人文氣息更加濃郁,文化蘊涵更加深厚,初步形成寓古融今,中外薈萃的自然、人文格局。

目前中央黨校的校園景觀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體現黨的歷史傳統的人文景觀。如“實事求是”石碑、主樓、大禮堂等主體建築。“實事求是”是毛澤東1943年為中央黨校題寫的校訓,是黨校辦學之本。主樓正面的浮雕表現了黨的歷史的部分內容,整體建築風格高大宏偉,莊嚴肅穆,與中央黨校地位相稱。大禮堂帶有延安窯洞的風格,標誌著永遠繼承革命傳統,雖幾經改建,這種風格一直保留至今。這一類建築有著豐富的革命傳統精神內涵,是黨的理想、信念和傳統作風的象徵,彌足珍貴。

第二類是民族風格濃郁的園林景觀。中央黨校主校園是原圓明園的一部分,故有皇家園林的遺風,有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重要文物,如矗立於掠燕湖畔的“弘佑天民”牌坊便是明代的作品,半個世紀前從城裏移來,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六合亭”亦是歷史上遺留的古建築,應該珍視。此外,“燕園”、“楚園”“新疆花園”等小型園林都是“文革”後復校以來逐步建立起來的。90年代建成命名的“薈茗園”和21世紀新建的“水木園”,規模較大,景點眾多,精華部分多在這裡,是黨校園林的主體部分。在水木園景區,漫步于高大蔽陰的槐樹、楊樹、柳樹、松樹、柏樹、楓樹、橡樹、椿樹、銀杏樹、梧桐樹、玉蘭樹、白臘樹、核桃樹、柿子樹以及各種灌木組成的樹林中,流連于芳草萋萋的草地上,駐足於荷花盛開、水波漣漪的池塘邊,自然可以領略到一種自然之美。 在“薈茗園”景區,站在鑒水準雲樓上展眼四望,沿掠燕湖一週依次排列的明代牌坊、正蒙齋、蟠龍橋、霽月亭、光風亭、敞軒、聚觀亭等形成一道整體風景線,紅綠相間,高低錯落,天光水色,盡收眼底。天朗氣清之時,倘佯園中,溪澗若大若小,板橋就中而鋪,石山隨勢而立,草間樹杪,鳥語蟲鳴,足可豁人胸襟;細雨濛濛之日,小坐亭中,林間之空翠,湖中之漣漪,雨中之花容,風中之柳態,令人滌盡俗慮。園中還有罔極樓、秋觀樓、留筠館、敷山亭等倣古建築,細細品賞,頗有韻味。

在主校園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園林和建築。如,倣古園林建築崇學山莊,復古園林建築綠楊賓舍,清代園林自得園,清代建築昇平署等。在校園裏邊漫步,常常可使人聯想到歷史、自然、宇宙、人生,産生某種感悟。

第三類是體現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人文景觀。具有現代風格的綜合樓和體育館,成為校園新世紀標誌性建築。綜合樓的基礎和格調繼承了黨校中軸線主體建築的風格:花崗岩蘑菇石地基,乳黃色墻體,隱喻著從黃土高原走進北京掌握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産黨,有著鞏固的階級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延安中央大禮堂正立面為藍本的主立面造型,表現出黨的歷史延續和革命傳統;氣魄宏大的大臺階象徵著黨的偉大基業;現代化的騰空而起的新穎屋頂,象徵了黨的事業不斷創新騰飛。體育館與綜合樓風格相同,形體近似,相互呼應,與體育館廣場、綜合樓廣場構成連為一體的整體建築群,又同中外結合的東部校園的現代園林相承接,和風光旖旎的西部校園的古典園林形成鮮明的對照。新的建築寬闊,開朗,鮮明,大方,象徵著黨和黨校學工人員昂揚振奮、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

上述三類校園景觀,既是服務黨校教學、科研的物質財富,更是歷練精神、涵養文明的精神財富,將代代傳承。

在建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裏,中央黨校還積累收藏了數量可觀的精美的美術作品和工藝作品,其中有溜光溢彩的景德鎮瓷器,藝術精湛的黃楊木雕,古色古香的煙臺座鐘,厚重凝練的廣西銅鼓,巧奪天工的岫岩玉雕,精工細繡的維吾爾挂毯,製作精良的現代鋁版畫等。和上述工藝品同樣珍貴的,還有古代和當代傑出美術家的畫作和著名書法家的墨寶,如鄭板橋、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名人的佳作,相當數量的作品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這些藝術品大多存放在綜合樓、檔案館和圖書館內,同樣是中央黨校的寶貴財富,也要永遠傳藏。

本書展示的只是我校人文景觀和藝術收藏的一部分,但都是精彩的部分,由此一斑可以想見全豹。出版本書是想讓更多的人對黨校的歷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也想把黨校的某些人文景觀和藝術珍品推向社會,供更多的人欣賞。中央黨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人之功,歷代黨校學工人員和參與過黨校建設的人們都曾為之作出過貢獻,借此書出版之機,謹向他們表示謝忱。許多同志為本書出版付出了辛勞,也向他們表示衷心的謝意。

(本文是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王偉光同志為《中央黨校校園景觀及文化精品收藏》一書所作的前言,標題為編者所加。)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