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亞伯拉罕·林肯的歷史新意 馬小軍  
 

統一還是分裂?

140年前的那個春日——1865年4月14日。在日曆上,這一天是耶穌殉難日。

傍晚,處理完一天公務的美利堅合眾國第17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心中似乎突然涌出某些不祥的預感。儘管身邊人員勸説他取消晚間的公共活動,但秉持著“不能讓人民失望”的意念,林肯和夫人晚上仍如約前往福特劇院觀劇。是夜,劇院上演的是英國作家托姆・泰勒14年前的作品《我們美國的表兄弟》。幕間,由南方奴隸主派遣的殺手約翰·威爾克斯·布思,向林肯射出了一顆罪惡的子彈。4月15日上午7點22分10秒,亞伯拉罕・林肯,這個被後人譽為“與閃電和長虹為伴在荒野草原成長起來的孩子”,這個其名字與全世界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傳奇式的人物,心臟停止了跳動。沉浸在悲哀之中的人們把刊載著《解放宣言》、葛提斯堡演説、致比克思比夫人的信和第二次就職演説的報紙珍藏起來,也珍藏起了林肯光輝的人生。在紐約百老彙大街一道披著黑紗、綴著白花的拱門上,寫著這樣一句話:“這個偉大的人物是歷史的奇跡”。

19世紀中葉,年輕的美國還遠未有今天這樣廣袤的國土。北方諸州實行雇傭勞動制,工商業發展迅猛;南方諸州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大量驅使黑人奴隸,實行落後野蠻的奴隸制度。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並存與發展,引發北方工商業資産階級和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之間的尖銳矛盾:北部工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渴求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充足的原料供應和廣大的國內市場,因而要求廢除黑奴制,這就對南方蓄奴州構成巨大的政治挑戰;對於不斷開發中的西部土地的建州問題,南方要求建成蓄奴州,北方則要成立自由州,為此,南北雙方都力圖控制聯邦政府的統治大權;北方工商業主為了保護自身工商業的發展,防止歐洲産品競爭,反對自由貿易,主張關稅保護;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為了棉花、煙草等農産品能便利輸往歐洲,並從歐洲輸入廉價的工業産品,要求降低關稅,主張自由貿易。南北經濟政治矛盾的發展最終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爆發。

1860年11月7日,在激烈的政治角逐中,林肯作為北方共和黨推薦的總統候選人,以39.8%的選票,低票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獲勝的消息傳來,實行奴隸制的南卡羅來納州當日即升起表示脫離聯邦、宣告獨立的棕櫚旗。12月20日,南卡羅來納州舉行特別代表大會,宣佈獨立。1861年1月9€?1日,密西西比、佛羅裏達、亞拉巴馬、田納西等州分別以議會或公民投票方式,決定脫離聯邦。此後,又有佐治亞、德克薩斯、路易斯安娜等州效倣,到6月共有11個蓄奴州宣告獨立,脫離聯邦。1861年3月4日是林肯總統宣誓就職日,可是,南方各州于2月4日召開了所謂“南部邦聯同盟會議”,搶先宣佈了他們“選舉”的“總統——傑弗遜·戴維斯,並成立了南部國會,“首都”設在弗吉尼亞的裏士滿。至此,問題的性質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即由蓄奴問題實質上轉變成了南方11州要脫離聯邦宣佈“獨立”的問題。林肯政府面臨維護國家統一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面臨分裂。戰爭一觸即發。

反脫離聯邦法

面對緊張的形勢,林肯在就職前後一再發表講話,勸説南方各州,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解決問題,把維護國家的統一置於首位,至於廢除奴隸制問題可容後再議。美國國會1861年3月通過的法案,允許美國南部各州保持其奴隸制度,可不必馬上改變,即承認美國目前“一國兩制”的現實。在就職演説中,林肯表示:“任何一個州都不能單憑自己的動議合法地退出聯邦,任何為此而通過的決議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無效的。”然而,南方州的領導人卻憑藉其地大兵強、早有預謀,以及寄希望於英法等大國的物質援助、武裝干涉和承認其獨立,悍然打響了第一槍。1861年4月12日,“南部邦聯”軍隊(史稱南軍)炮轟並攻陷了設在查爾斯頓港的薩姆特聯邦軍隊(史稱北軍)要塞。4月15日,林肯政府發佈討伐令,下令徵召七萬五千人為恢復聯邦的統一而戰。為防止聯邦分裂,美國國會通過了《反脫離聯邦法》(anti-secession law),宣誓美國作為一個完整的國家,絕不容許分裂。美國的每個成員、每個公民與生俱來的天職與首要義務就是保衛美國的完整與統一。

外國干涉

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即南北戰爭爆發。在內戰的開始階段,北軍屢戰屢敗,首都華盛頓幾被攻陷。遠在歐洲的英帝國匆忙承認南部同盟為“交戰團體”,處於“事實上的國家狀態”,並充當南方的軍火供應基地,隨時準備承認南部同盟。法、西、荷也宣佈中立。1861年底,英國以“特倫特號事件”為藉口,陰謀承認南部同盟,向聯邦政府宣戰。法國還乘機出兵墨西哥,佔領墨西哥城,從南部對美國構成威脅。在此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奴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因為只有黑人得到解放,他們才會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命運連在一起,為國家拼命死戰。林肯也意識到了解放奴隸的必要性。1862年5月國會通過了《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160英畝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1862年7月17日,聯邦政府頒布《沒收法案》,宣佈凡是參加叛亂的人為國事犯,要沒收他們的財産,解放他們手中的奴隸。同一天國會通過《民兵法》,宣佈凡是加入聯邦軍隊的奴隸為自由人,其家人也為自由人。1862年9月22日,林肯以“戰時措施”方式頒布解放宣言,規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亂各州的奴隸應當被視作自由人,允許參加聯邦軍隊。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短短幾個月裏,就有18.5萬名黑人參加了北軍。看得見的政治地位變化和可以立即得到的經濟利益,使北軍軍威大振,人人勇於死戰,戰局為之大變。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援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劃,所謂“承認”問題也不得不作罷。針對法國的所謂“調停”,1863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案,明確指出調停屬“外國干涉”行為,而南部同盟純屬“內部叛亂”,“不屬於國際問題”,“國會毫不猶豫地認為外國干預目前爭端的任何建議,都是不合理的和不能容忍的”。法國的“調停”企圖遂作罷。1863年7月,聯邦軍隊在維克斯堡和葛底斯堡的大捷使戰爭發生了根本轉折,徹底粉碎了英法等外國勢力干涉的可能。1864年9月,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經濟力量,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裏士滿附近。在一片勝利的形勢下,林肯于1864年11月再度當選總統。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南方種植園經濟瀕於瓦解。同時,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1865年4月3日聯邦軍隊攻克裏士滿。4月9日,南軍陷入北軍的重圍之中,南軍總司令李將軍向北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投降。5月,被通緝的“南方邦聯”“總統”傑弗遜·戴維斯被俘獲。南北戰爭終告結束。原先脫離美國的各個州重新回到了聯邦中,美利堅合眾國恢復了統一。

歷史意義

南北戰爭對於林肯來説,可謂背水一戰,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南北戰爭使美國廢棄了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統一的美國為它在20世紀成為世界強國並最終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假設歷史上美國未能成功遏止南方各州的分裂,統一的美國就不復存在,那麼也就妄談今日之美國。140年後的今天,作為一個中國人,回觀這段美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故事,自然聯想到中國的現實。今日之中國,正在成長為一個和平、民主、繁榮、和諧的,與她悠久的文明史和廣袤的國土與眾多人民相稱的大國。結束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實現國家的統一,也必然是她和平崛起進程的題中應有之意。此次,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也正是促進國家統一的重大戰略性舉措,意涵深遠。南北戰爭期間,林肯政府通過協議、法律、條約、宣言等形式維護國家的統一,反對分裂,反對外國干涉,適時頒布《反脫離聯邦法》,規定從聯邦分裂出去是違反法律的行為,聯邦政府對南方各叛亂州的戰爭是合法的和正義的,並且是美國的內部事務,任何外國的干預都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內政的干涉,是決不允許的。已經通過並頒布實施的《反分裂國家法》(《反分裂國家法》英文本使用的詞彙與美國的《反脫離聯邦法》完全相同:anti-secession law),以國內立法的形式明確宣示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台灣問題是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中國內戰(Chinese Civil War)遺留的問題。由於種種複雜的因素,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並未改變。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完全是中國的內政,不受任何外國勢力的干涉。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是,一旦出現“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則必須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當年,亞伯拉罕・林肯即是以如此偉大的勇氣與膽略,帶領美國人民取得內戰的勝利,維護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統一。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説,林肯由於具有“獨特的精神力量和偉大的人格”,已經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傳奇人物,“他的地位相當於音樂中的貝多芬,詩歌中的但丁,繪畫中的拉斐爾和人生哲學中的基督。”林肯的犧牲,是為了美國的統一而犧牲。他的犧牲,為美國內戰重重地畫上了休止符,也使林肯自己成為了而後100多年中引導美國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旗幟。140年過去了,回想起美國內戰的故事,回想起林肯的犧牲,今天,走在和平崛起大道之上的中國人,面對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重責,分明切實地從中感受到了一絲絲歷史的新意。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