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發現”需要“發愣” 趙 暢  
 

在3月6日全國政協科技界小組討論會上,許多委員道出了科研人員的“累”:一是為“項目”引發的累,二是因“評獎”導致的累。為此,中科院聲學所所長田靜説:科研需要“發愣”。他告訴記者,他的老師馬大猷先生就喜歡“發愣”。他經常見到老師在辦公室獨自“發愣”,別看面無表情,其實腦子在飛速運轉。(見3月14日《報刊文摘》)

科學創造,往往是一種探索未知的活動,它具有不規則和非計劃性的特點,“頓悟”、豁然開朗、靈感,乃此之謂也。是啊,對科技工作者而言,你要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你就得擠點時間“發愣”,讓自己享受“悠閒”。因為,當你處於自由自在的狀態,當你傾注全部精力,沉浸于所思所想的問題之中時,説不定,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已經孕育,即將脫胎而出。想一想吧,阿基米德原理的發現,不就是阿基米德洗浴時突然感悟到的嗎?數學大師陳省身,生前曾要求南開大學數學所的每位老師家裏都要挂一塊黑板,以方便記錄即時的想法。

許多科學家的發明不是在做研究時出現的,而每每是在寬鬆的環境裏,在不經意間捕捉到的。亞裏士多德曾説:“知識最先出現於人們有閒暇的地方。數學所以先興于埃及,就因為那裏的僧侶階級特許有閒暇。”

科研,從某種程度上説,就是腦力體操,它需要思考,需要最為自由和寬鬆的環境,如此才能迸發靈感,産生思想的火花。英國康橋大學自17世紀起在校園有“下午茶”,這種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讓人們在自由、放鬆、隨意、平等的氛圍中進行交流,而期間發生思想共鳴、從中捕獲創造靈感,不是自然而然的嗎?海森堡説過:“科學紮根于交流,發展于碰撞。在這種由不同知識結構的人參與的聊天之中,人們的智慧通過資訊交流而得到互補,許多創造的火花通過資訊碰撞而發光。”是的,閒暇讓人們緊張思考之後的心理變得鬆弛,並由此進入創造思維的孵育期。這時,人們對有價值的資訊特別敏感。每每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説者無心,聞者有意,一經點撥,豁然開朗。難怪有人説,“下午茶”喝出了英國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信夫!

毫無疑義,“發愣”、享“悠閒”,最終都是為了期待靈感的出現。而靈感是創造者在孜孜不倦的創造性勞動中,達到創造力巨大高漲和緊張時候所處的心理狀態。靈感産生的過程,科研工作者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因為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思考的問題上。從這個意義上説,科研工作者的“發愣”、享“悠閒”,是不是一種積極的有準備的休閒?是不是另一種形式上科研工作的繼續呢?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説:“靈感是這樣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説得極是,説得頗為形象。

“發愣”、享“悠閒”與“發現”之間的關係若此,那麼,我們自須更新觀念,走出對科研工作者“發愣”、享“悠閒”的認識誤區,尤其要給科研工作者“鬆綁”,並從制度上確保科研工作者有相對寬鬆的科研環境,引導他們更加科學、合理、健康地利用閒暇時間,以期科研工作者能在“發愣”中收穫更多的“發現”。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