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自然辯證法還要有“下篇” 何祚庥  
 

于光遠同志曾多次説過,自然辯證法不僅有它的“上篇”,亦即天然自然的辯證法;還有它的“下篇”,亦即人工自然的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是説明或解釋自然界的變化和發展規律的學問。馬克思指出:從來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所以,天然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和探討,必定有一個延伸,從天然自然延伸到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

樸素的經驗階段,將如何上升為自覺的實踐階段?其中一個必要的環節,就是經驗必須首先上升為科學,再由科學轉化為實踐。毛澤東曾指出,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工夫。由科學而實踐,不僅僅要解決一個人的認識是否達到于客觀真理的問題,還要解決一個改造自然的活動,是否有利於人類,是否有利於改造者的利益的問題,亦即是否體現出主體的價值問題。

如果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規律,應用到人工自然的辯證發展過程,同樣有一個由原始的樸素的向自覺的科學的改造自然界上升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必須經歷一個科學地深入地認識客觀世界的階段。人們最早的治水活動,如鯀的治水是完全失敗的活動。大禹的治水,雖然獲得了某些成功,但只是局部的成功。甚至直到清康熙年間,靳輔和陳潢的治水,也只是階段性的成功,並未能完全根除黃河的災害。科學的治水是近代科學出現以後的事情。嚴格地講,直到現代中國,在治水的問題上,這一自覺的科學的改造大自然活動,還僅僅是開始。所以,這是一個漫長的“上升”的過程。這一“上升”,又將劃分為若干中間環節:亦即如殷瑞玨同志所概括的,其中包含“科學一技術—工程一産業一經濟一社會”等“鏈條”和“網路”,而“工程”卻是這一系列“鏈條”和“網路”中的重要“環節”。

工程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受到科學和技術的深刻影響;同樣,工程的發展也將受到産業的發展,特別是産業的價值取向影響。近些年來,我們自然辯證法學界曾經較深刻地研究過科學哲學,進一步又擴展為研究技術哲學。非常可喜的是,李伯聰同志又優先倡導和研究了工程哲學,並寫了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工程哲學引論》。相信,我們自然辯證法的研究還將進一步擴展到産業哲學、經濟哲學、社會哲學的研究。

科學、技術和工程是三類不同的社會活動。它們相互聯繫,又有本質區別。李伯聰同志指出:“科學活動是以發現為核心的活動,技術活動是以發明為核心的活動,工程活動是以建造為核心的活動”。但是我更贊成“三元論”應擴展為“四元論”,亦即産業活動是以滿足人類需求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李伯聰同志提出一個很有意義的哲學命題:“我造物故我在”。這發展了笛卡爾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然而,“我”所造之“物”,將不僅限于某項重大“工程”,更重要的是成群的或系列的“産業”。正如殷瑞玨同志指出,工程是“個體”概念,産業是“整體”概念。“工程是基層單位”,而産業是“工程鏈”、“工程群”,甚而是“工程網路”。所以,我們不僅有工程哲學,還有産業哲學。

《工程哲學引論》是一部哲學著作。書中曾較多地探討了哲學家們所關注的哲學問題。由於這是工程哲學,所以我們更希望李伯聰同志能更多地關注到工程的特殊哲學問題,更多地關注工程師們的思維模式,工程師們在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例如,工程的重大特徵之一,是要以工程的建造成果為人類的需求服務,服務必須是牢靠的有效的服務。科學的發現往往以錯誤為先導,技術的發明更離不開失敗;所以,在科學和技術活動中,允許人們犯錯誤,也允許多次失敗。而在工程實踐中往往牽動許多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工程建設的信條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為什麼在工程的建造上,必須以週密的計劃或設計開始?其實這是從歷史上多次遭受到“邊設計,邊施工”的失敗,而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