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國家大局 思想理論 市場經濟 民主法制 學術思潮 科學技術 中外歷史 幹部教育
當代世界 參考文摘 社會觀察 黨的建設 文化教育 軍事國防 文學藝術 特別專題
 
  恐怖襲擊與非傳統安全 金一南  
 

“9·11”使得世界面貌變得大不一樣。

先是美國大張旗鼓的“全球反恐”:從阿富汗打到伊拉克。從關塔那摩基地關押到阿布格萊布監獄。從監聽國內電話到進入美國必須留下指紋。從武裝力量軍事轉型發展到全球軍事部署調整。戰爭行動從布希總統的第一任擴大到第二任。單邊主義、先發制人、美國利益至上,成為白宮政要向全世界揮舞的三桿大旗。

恐怖主義也在大張旗鼓地發展。尤其是2003年以來,呈現一種強力反彈的勢頭。2004年3月11日發生在西班牙馬德里的火車爆炸案,傷亡數字則迅速逼近了2002年發生的巴厘島爆炸案:遇難者人數達到200人,同時有1500多人在爆炸襲擊中受傷。歐洲人説美國有個“9·11”,現在歐洲也有個“3·11”了。這種不分青紅皂白襲擊無辜平民的方式,2004年9月在俄羅斯北奧塞第的別斯蘭達到新高潮:一夥不明身份的匪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攜帶各種武器駕車衝進別斯蘭第一中學,將1000多名參加開學典禮的師生和家長劫為人質。俄特種部隊在恐怖分子向外逃的人質開槍後被迫行動。全世界在電視機鏡頭前目睹了空前悲慘一幕:338人死亡,大部分是上學的孩子;700多人受傷。在如此重大的傷亡面前,普京總統簽署命令,將9月6日與7日定為俄羅斯全國哀悼日。1700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大地到處降下了半旗,分擔著那座小城的深重哀痛——在別斯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在事件中傷亡。

面對這種世界範圍的恐怖襲擊,中國人也未能倖免。2004年5月3日,中國工程人員在巴基斯坦遭襲,3人死亡。6月10日,在阿富汗昆都士南部蓋勞蓋爾工地,中國援建項目工程人員遭襲,11人遇害身亡,4人受重傷。我們剛把這兩起事件稱為“5·3”事件和“6·10”事件,接著又發生了“10·9”事件: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巴基斯坦經理部的兩名工程師,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接壤的南瓦濟裏斯坦部落地區被武裝分子劫持。雖然巴政府和軍方全力以赴,擊斃5名綁匪,解救了一名中國工程師,另一名工程師卻不幸遇難。2004年剛過,今年1月17日又有8名中國人在伊拉克被武裝劫持。

世界究竟怎麼了?眼神中始終飽含憂鬱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出警告説:恐怖主義與反恐戰爭可能從文化、宗教、種族的方向分化世界,導致世界秩序的崩潰。

應特別注意,安南提出導致世界陷入不穩定的不是一大因素,而是兩大因素:恐怖主義與反恐戰爭。1月20日,布希已經在戒備森嚴的第二任期就職典禮上宣誓,要將反恐戰爭進行到底。幾乎同一時間,本·拉登和扎卡維等人也在不為世人所知的隱蔽角落裏發誓,要將恐怖主義進行到底。面對這一態勢,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不管反應如何,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傳統的維護安全的觀念和手段,已經不足以應對新世紀面臨的非傳統安全的挑戰。以國際恐怖主義為代表的全新跨國力量的出現,已經使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在安全目標、維護安全的手段、方式、主要依靠的力量等方面出現了質的不同。以軍事威脅為重心的傳統安全觀念,已經不能解釋人類社會面臨的多種威脅來源。維護傳統安全的方法也無法有效防範這些新威脅所産生的破壞。

一句話:世界變了。再加一句話:中國也變了。內外之變,皆源於發展。1970年代初羅馬俱樂部提出“增長的極限”,也許可算作最早的非傳統安全觀念的提出,因為它率先提出發展的不平衡將會産生一系列問題。從更大的層面看,國際恐怖主義的凸現,正是以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資訊化為代表的新世紀人類社會急劇變遷所産生的“一系列問題”之一。全球化和資訊化同樣是柄雙刃劍:既能成為今天世界福利的來源,也能成為今天世界災禍的來源。它們打破了各種森嚴的壁壘,既給世界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空間,也為各種跨國犯罪提供了全新的活動空間——姑且不論以反恐為旗號的全球稱霸、以及這種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和做法所激起的國際恐怖主義浪潮進一步氾濫給世界帶來的危害。今天之種種現象,就如近代中國大思想家章太炎所言:“善亦進化,惡亦進化;樂亦進化,苦亦進化;雙方並進,如影之隨形,如魍魎之逐影。”

對中國來説,當我們的經濟發展日益融入世界的時候,我們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具有國際性。特別是今天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嚴重的時候,維護國家安全和保障國家發展越來越需要我們具有國際視野、開展國際合作、獲得國際支援。新世紀中國的安全問題與發展問題一樣,僅靠自己關起門來是解決不了的。僅有自己的安全沒有別人的安全,這種安全也是難以長久維持的。要想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本世紀頭20年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就必須堅持發展與安全的統一,堅持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努力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運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謀求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綜合安全。


 
   
列印本頁
好友推薦
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學習時報社 電子郵件: xxsb@263.net 電話: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大有莊100號 技術支援: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2004年3月25日)